臣过问也。
河内郡发生火灾,绵延烧及千余户,汉武帝又派汲黯去视察。乃出使河内,还报天子:细民不慎失火,火势蔓延,不必多忧。然臣路过河南郡时,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至于父子相食。臣便凭所持天子符节,下令发放官仓储粮,赈济灾民。今请缴还符节,并愿承担假传圣旨重罪。
汉武帝认为汲黯此举贤良,赦其无罪,调任为荥阳县令。
汲黯以县令微职为耻,不肯就任,离京之后,便即称病辞官还乡。汉武帝无奈,复召汲黯回朝,升任中大夫。由于屡次直言谏诤,不得久留朝中,被外放东海郡太守。
一年有余,东海郡被治理得清明太平,人皆赞之。
汉武帝复召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比照九卿待遇。
汲黯与人傲慢,不讲礼数,常当面顶撞他人,不容过错。心性相投者近之,与己不合者厌之,士人因此不附。但汲黯好学,又喜仗义行侠,注重气节。平日居家品行纯正,入朝直言劝谏,屡次触犯龙颜,时常仰慕傅柏及袁盎为人,与灌夫、郑当时、刘弃交好。
汉武帝招揽文学之士,崇奉儒学,常自诩以仁义治国。
汲黯奏道:陛下多欲,只表面施行仁义,岂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政绩哉!
汉武帝恼怒,变色罢朝,对身边近臣说道:汲黯愚直,过矣!
近臣以此责之,汲黯答道:天子设置公卿百官,以为辅佐之臣,岂使其一味屈从取容,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窘境耶?我身居九卿,纵惜生命,若误朝廷大事,则其奈何!
继续阅读
天子闻之,复赞其直。汉武帝为人随意,大将军卫青入宫,踞坐床榻接见;丞相公孙弘求见,有时不冠。但每至汲黯进见,武帝非冠戴整齐不可。
汉武帝曾坐武帐理政,因天气炎热,未戴冠帽。适逢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冠带不及,遂急避入帐内,委派近侍代为批准奏议。汲黯被汉武帝尊敬礼遇,以至于此。
汲黯力求国家少事,时常建议和亲,进言阻止兴兵。
汉武帝尊用丞相公孙弘及廷尉张汤,不以其谏为然。
汲黯当面抨击:公孙弘之流,内怀奸诈,外逞智巧,以阿谀主上为务;刀笔吏张汤之类,专门苛究律条,巧言构陷,以胜狱邀功。陛下重用此僚,绝非社稷之福也。
公孙弘、张汤深恨,乃向天子进谄,明升暗降,请调汲黯为右内史。
当初汲黯身为九卿,公孙弘、张汤等不过身为小吏而已。不久公孙弘升为丞相,封平津侯,张汤官至御史大夫;汲黯昔日手下郡丞、书史,也被重用,职位甚至超越旧主。
汲黯心窄性躁,向武帝直言:陛下使用群臣,便似农夫堆柴一般。
汉武帝:卿此言何意?
汲黯:后来者居其上也!
汉武帝不语。待汲黯退出,才对近臣道:不有学识可乎?汲黯此语,何愚直愈重也!
群臣皆为汲黯担忧,恐其如此常惹天子羞恼,有日必被取下首级。
时隔不久,匈奴浑邪王率部降汉,朝廷征发两万车辆前去接运。官府无有恁多马匹,便发檄令,向长安城中百姓借马。百姓闻说白借无偿,多将马匹藏起,一时无法凑齐。
汉武帝大怒,要杀长安县令。汲黯奏道:长安县令无罪,陛下可杀臣。因若依臣和亲之策,匈奴岂肯来降,以成今日赫赫战功?浑邪王背叛其主来降,又非贵宾;陛下尽可命沿途各县准备车马,顺序接运过来便是。何至举国骚扰,疲于奔命,以奉匈奴降将!
汉武帝当场噎住,再次沉默无言。及待浑邪王率部到来,长安商人因与匈奴交易,凡是造成纠纷,告到官府,则必败诉;前后因此被判死罪者,多达五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