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大怒,直趋未央宫高门殿,又向天子进奏。其奏疏略云:
匈奴攻我关塞,陛下发兵征讨,将士战死疆场者不可胜数,且耗费百亿巨资。臣愚蠢,以为陛下擒获匈奴,必以为奴婢,赏给战死者家属,并将掳获财物赐之,以告谢辛劳,满足民愿。必不能为,则浑邪王率众来归,亦不应倾尽府库赏之,征我百姓侍之,奉如宠儿也。百姓无知,岂料售给匈奴货物,会被酷吏判罪耶?陛下纵不能缴获匈奴慰劳天下,又以苛法杀戮治下百姓,是谓保叶损枝,虽愚者不取也。
汉武帝览奏,再次沉默。汲黯离去,复对侍臣道:不闻汲黯之论久矣,今又信口胡说。
便寻其他过错,将其罢官。逾数年,复又征召汲黯为淮阳太守。汲黯辞谢,不肯接印,汉武帝屡下诏令强迫,这才领命,至京来见天子。叩拜丹墀,放声痛哭。
汉武帝:你我君臣多年不见,自当欣喜,何痛哭如此耶?
汲黯:臣谓死后尸骨将填沟壑,再不能见陛下矣,未料复蒙收纳任用。臣常患犬马之疾,难任太守之烦。敢求为中郎,出入宫禁,为陛下纠正过失,补救缺漏,臣之愿也。
汉武帝:卿何轻太守之职?因淮阳官民紧张,借公威望而已。卿可垂拱,以理其政。
汲黯辞帝,来对大行令李息说道:御史大夫张汤,智巧足挠人谏,奸诈足饰己过;专用机巧谄媚,强辩挑剔,不替天下进言,一心迎合帝意。又喜无事生非,搬弄法令,在内怀奸以逢迎,在外挟吏以加威。公位居九卿,若不及早向陛下进言,则必被其所诛杀也。
李息虽知汲黯所言为确,但因害怕张汤,始终不敢进谏。
汲黯前往淮阳治理郡务,一如往昔作风,政治清明。其后张汤果然身败名裂,汉武帝得知汲黯当初对李息所言,乃将李息罢官,自后史书中再无李息任何记录。
汉武帝复下诏旨,令汲黯享受诸侯国相俸禄待遇,依旧掌管淮阳郡。濮阳人凡做官者,皆都敬畏汲黯,因而甘居其下。七年之后,汲黯死于任上。
闪回结束。按下汲黯,复说张骞。
元狩四年,匈奴失去河西走廊,向西北退却,依靠西域诸国,继续与西汉对抗。
汉武帝为彻底消除西部威胁,再任博望侯张骞为中郎将,率三百多名随员,携金币丝帛等财物数千巨万,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寻找反匈奴联盟。
此行目的,一是招徕与匈奴有仇之乌孙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朝之外臣。张骞奉命,再次踏上万里西征之路。
不则一日,到达乌孙国内。恰逢乌孙内乱,未达劝说乌孙东归目的。张骞乃遣副使,分别访问中亚大宛、康居、月氏、大夏诸国,扩大西汉王朝政治影响,增强相互之间了解。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年之后,张骞偕同乌孙使者数十人,于元鼎二年返抵长安。此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常相往来。双方贸易日益发展,商胡贩客,络绎相望于塞下。
楼兰、姑师仍在匈奴控制之下,常出兵攻杀汉使,劫掠商旅,成为汉通西域严重障碍。
为确保西域通道,汉武帝遂遣赵破奴、王恢为将,于元封三年率七百轻骑突袭楼兰;后又率军数万击破姑师,并在酒泉至玉门关一线设立亭障,作为供应粮草驿站,防守哨所。
元鼎二年,乌孙使者回国,向国王报告汉王朝强盛。乌孙王昆莫由此羡慕汉朝,再派使者到长安,表示愿尚汉朝公主和亲,求为昆弟。
元封六年,汉武帝选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使嫁给昆莫,并赐乘舆服御物,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细君死后,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