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大规模的对金战役,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富平之战,不听曲端等人劝说,贸然进攻,致使 40 万宋军大败溃逃,关陕之地全失,南宋失去了中原地区最后的根据地,只能龟缩于江南一隅。第二次淮西战役,宋军内部发生哗变,不战而败。张浚强烈建议朝廷罢免刘光世的兵权,提拔刘的部将王德当了主帅,郦琼为副手,兵部尚书吕祉当监军。但因人事安排不当,郦琼反叛,杀死吕祉,裹挟 4 万多人投奔了金国扶植的 “伪齐” 政权,南宋在江淮一带的防线被彻底打乱。第三次隆兴北伐,张浚协调不力,将领争功争权,各行其是,互不配合,在金军反击之下,宋军大败而回。
(二)多次被贬与起复
张浚因各种原因多次被贬。建炎四年,张浚因富平之战失利被调回中央政府。绍兴三年张浚被撤职,绍兴四年金军大举南下,张浚再次复出,全权指挥几路大军联合作战,成功打退金国入侵。但后来又因淮西军变等事件,张浚再次被贬。秦桧及其党羽当权时,张浚被斥十多年。绍兴三十一年,金帝完颜亮率大军征南宋,张浚再获起用。宋孝宗即位后,任命张浚为枢密使,集中八万兵力,誓师北伐。虽初战告捷,收复宿州等地,但后因符离之战大败,张浚又一次被罢相。张浚的命运跌宕起伏,在金军南犯等关键时刻被起用,又因各种失误和变故被贬。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却始终怀着忠君爱国之心,为南宋的命运而不懈努力。
五、北伐壮志与遗憾
(一)力主北伐的决心
宋孝宗即位,这位胸怀大志的君主一心想要恢复中原,张浚作为主战派的核心人物被委以重任,担任枢密使。张浚深知此次北伐意义重大,不仅是为了实现南宋多年来的复国之梦,更是为了一雪前耻,重振国威。他积极筹备北伐事宜,集中八万兵力,誓师北伐。张浚的爱国热情感染了众多将士,大家都摩拳擦掌,渴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收复失地。
在筹备过程中,张浚精心策划战略部署。他深知此次北伐面临诸多困难,但他毫不退缩,坚定地认为只要全军上下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他积极与各路将领商讨作战计划,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力求做到万无一失。同时,他还注重后勤保障,确保军队有足够的粮草和物资供应。
(二)兵败符离的无奈
然而,命运似乎又一次捉弄了南宋。北伐初期虽有小胜,但最终因将领不和而导致兵败符离。李显忠与邵宏渊两位将领在作战过程中矛盾重重,邵宏渊耻功不自己出,对李显忠心怀不满。在攻克宿州后,邵宏渊的不满达到了极点,他向张浚要求和李显忠平起平坐,不听其号令。
在符离之战中,邵宏渊不但没有帮助李显忠抵挡金军,反而干扰友军,在一旁说风凉话。当李显忠奋力苦战时,邵宏渊按兵不动,还大说 “这大热的天,摇着扇子还嫌不凉快,何况在大日头下披甲苦战!” 这使得军心立时涣散,无复斗志。入夜,邵宏渊部中军统制周宏自为鼓噪,扬言金军来攻,宋军遂不战自溃。金军乘虚攻城,李显忠杀敌两千余,终于难阻溃败。
符离之败让南宋再次陷入屈辱求和之境。这次失败对宋孝宗的雄心给予了重大打击,他开始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张浚也因这次失败而被降为江淮宣抚使,都督两淮防线,抵挡金军南下。但主和派趁机掌权,不断攻击张浚,使得南宋的局势更加艰难。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终,抗金无望的张浚只能选择致仕。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无奈,虽有壮志凌云,却始终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梦想。他的离去,也标志着南宋北伐的希望逐渐破灭,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六、历史评价的两面性
(一)赞誉之处
张浚作为南宋名臣,其忠君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