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济公和尚治好了刘老板的女儿,回转灵隐寺中,连日无事。那一日,济公和尚在厨房里脱下来衣袍,来捉虱子,忽然看见一个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走进来向火工问道:“我要来见道吉师父,方才在方丈室中问知客说道吉师父在厨房里头,不知道哪一位是道吉师父?”
火工闻言,用扭了头看向济公和尚那边,说道:“那个抓虱子的就是道吉和尚。”
这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听了,于是走到济公活佛(今化名道吉)的面前行了礼,说道:“小人乃是婺州义乌人,小人姓名叫朱震亨,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立志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自取名号“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小人听说师父医术高超,特来拜师学医。”
济公和尚听了朱震亨所言,看了看他,说道:“你不是有师父了吗?再拜师父会不会欺师灭祖呀?你哪里听别人说和尚我会医术的呀?听别人说来的话,未必是真的,真个是一个个都跑来这里拜师,和尚我岂不是很烦的很。何况学医需用慈悲救世之心,而不是攀比高低。你若存此心,来找我学医,那你是找错人了。”
朱震亨闻言,说道:“小人师父已不再人世,小人是先学儒学,后来因为家中母亲生病,于是才开始研究药理医理,自行为母亲配药,巧合之下治好了老母。觉得医生大夫能治疗家人也能济世救人,所以立志改行为医生。后来拜名医罗知悌为师,潜心学医,后来师父去世。小人觉得自己医术不是很好,需要更多进步和学习,所以特意拜访师父您,求师父收下弟子。”
济公和尚已罗汉之道,自然神通法眼观察,知晓眼前这个叫朱震亨的中年男子常为百姓挺身向前,凡遇“苛敛之至,先生即以身前,辞气恳款,上官多听,为之损裁”。此外,他还积极组织大家一起兴修水利,为民谋福。当地有个“蜀墅塘,周围凡三千六百步”,能灌溉农田六千多亩,但因堤坏水竭,屡致旱灾。在朱震亨的带领下,大家协力修筑堤防,并开凿了三条渠道,根据水量而疏泄之,使百姓均得受益。
朱震亨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母亲有疾,诸医束手,亦使其有志于医。遂取古代经典医籍细细观之,三年而有所得。又过了两载,竟然自己处方抓药,治愈了老母的旧疾。又因其师许谦本不以名利为务,教授学生“随其材分”而定,“咸有所得” 。又说:“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此言正中朱震亨下怀,于是尽焚以往所习举子业,一心致力于医。
当时盛行陈师文、裴宗元在宋大观年间制定的《和剂局方》共297方。朱氏昼夜研习,知其不足所在,但乡间无良师可从,于是治装出游,访求名师,“但闻某处有某治医,便往拜而问之”。他渡过浙江,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后又到定城,始得刘完素的《原病式》和李东垣方稿。但始终未遇到理想的老师。直到泰定二年1325年,才在武林中听说有名医罗知悌者,为“宋理宗朝寺人,业精于医,得尽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但性格狭隘,自恃医技高明,很难接近。朱震亨几次往返登门拜谒,均未得亲见,趑趄三月之余。但他心诚意真,求之愈甚,每日拱手立于门前,置风雨于不顾。有人对罗先生祥加介绍朱震亨的为人与名声后,始获相见。谁知却一见如故。罗知悌对朱震亨说:“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人罕有知其秘者。兼之长沙之书,祥于外感;东垣之书,重在内伤,必两尽之,治疾方无所憾。区区陈、裴之学,泥之必杀人。”闻此语,朱震亨向日之疑尽皆冰释。罗先生时已年过古稀,卧于床上,并不亲自诊视,只是让弟子察脉观色,但听回禀便处方药。随其学习一年之余后,朱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