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涤垢洗心,缚魔归正(3 / 5)

愁。水火调停没有损害之处,五行相互联络如同钩子。阴阳和谐登上云楼,乘坐鸾鸟登上紫府,骑着仙鹤奔赴瀛洲。”意思很明白,总的来说就是一年有三万六千刻,三年有十万八千刻,每一刻都要温养,不能放纵。这是获得丹以后的保固功夫,只有洗心涤虑,端正心性,否则心性蒙昧而丹就不稳固了。而这洗心涤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人性中弱点的克服和对美好品质的培养。人性中往往存在着懒惰、贪婪、犹豫等弱点,这些弱点会阻碍我们的修行和进步。只有不断地反思和自我约束,才能克服这些弱点,让人性中的善良、坚定、勇敢等品质得以彰显。

师徒几人来到祭赛国,看到和尚们戴着枷锁,衣衫褴褛,不堪入目。一问才知道是金光寺中受屈的和尚。三藏代表着无人相、我相、众生相。和尚受屈,就如同三藏受屈,所以三藏感叹道:“免死狐悲,物伤其类。”这里血污的宝塔,就如同血污的三藏;塔中的宝物失去,就是三藏自己失去了宝物,所以这是一难。这反映出人性中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当我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时,内心会产生共鸣,这种共鸣促使我们去帮助他人,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系。

他们一同来到山门观看,三藏忍不住心酸,拜佛后转到后面,实在不忍心看,只看到了大同一体的本心。“众僧前来叩头问道:‘各位相貌不一样。’”又说:“想必是惊动了天神,昨夜我们都做了一个梦,今天果然见到这般奇异的相貌,所以认得你们。”这是说人相、我相、众生相虽然有不同的姓氏,但神明默默告知,在幽梦中自然相通,都能认得。以众僧因为做梦而认得相貌的话语,隐含了无人相、我相、众生相的意思,引入扫塔这件事作为唐僧切身的事情。等到读到“国王说:‘圣僧如此风姿,高徒怎么这般相貌?’大圣听了,说:‘陛下不可貌相。’”才显露出无人、我、众生相的意义。这里体现了人性中对于外表的偏见。人们往往容易根据外表来判断他人,而忽略了内在的品质。然而,真正的价值和美好并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的善良、智慧和勇气。只有超越外表的偏见,才能看到他人的真正价值,也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舍利”是佛的身体。有舍利感应记:秦华州的思觉寺建造佛塔,天将要下雪的时候。舍利将要降临,太阳便明亮照耀,有五色光气,离地面数丈高,形状像车轮,正好覆盖在塔上。几十里外远远望去,那光气正红,向上连接天空。舍利降下之后,云雾又升起,瑞雪纷纷飘落,如同天花落在人的衣服上,很久都不会湿。宝塔中的舍利放光,原本就有这样的真实事情。这个金光寺的宝塔中有舍利,而祥瑞的霞光云彩,远近都能看到,并不是编造的说法。舍利的光芒象征着人性中的神圣和美好。当我们的内心纯净、善良时,这种神圣和美好就会散发出来,影响周围的人。

这个国家中文官不贤能,武将不良善,君主无道,导致生出妖孽降下血雨盗走宝物,四方的人都失望了。这是由上面的人招致的,却反而归罪于众僧,这和自己不修养心性、践行德行,却埋怨上天、责怪他人有什么区别呢?说“昏君”,说“赃官”,说“千般拷打,万般追求”,说“前两辈已经被打死,现在又捉我们问罪。”这些都极力描绘了严刑峻法、横征暴敛、贪婪残酷、搜刮百姓、积习难改的污浊之象。这反映出人性中的自私和推卸责任。当人们遇到问题时,往往容易将责任推给他人,而不愿意反思自己的行为。然而,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地改变自己,才能解决问题,实现进步。

三藏说:“现在是什么时辰了?”说“今日到了这个时候”,又说“给我准备一把新笤帚,等我沐浴之后,上去打扫打扫,解救他们的苦难。”这是说想要去除污垢,不如自我革新。如果能从今天开始毅然革新,像盘铭中沐浴的告诫那样,那么就能通过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