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长江下游,皆归李子通。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沈交战之时,杜伏威看出便宜,乃以辅公祏为将,阚陵、王雄诞为副,带领数千精锐,乘虚进攻丹阳。未料沈法兴退败过速,李子通亲率主力数万回师迎战,军容极盛。
辅公祏眼看众寡不敌,情急之下,忽想起杜伏威前番取胜手段,乃挑选千名死士,各持长刀为前锋,又以千人紧随其后,复亲领其余兵力紧随其后。
决战之前,宣言于众军:前阵有退后者,后阵斩之。后阵有退后者,某亲斩之!
江淮军本就剽悍,闻此严酷军法,人人奋勇向前。双方刚一接战,李子通部气为之夺,当即败退。辅公祏此时竟忘自己兵力过少,下令穷追猛击。
李子通终被逼急,且亦清醒过来,复命反师再战。
杜军大败,回身便跑,督战队早已四散。李子通却因取胜轻敌,下令就地扎营,夜间不设防备。王雄诞力劝辅公祏夜袭敌营,辅公祏已经丧胆,不敢应承。
王雄诞自领本部数百人前往,在李子通营中大肆纵火,四面呐喊,有如万人之状。李子通复大败溃逃,数万人一夜之间散净。
武德三年六月初一,唐高祖李渊徙封杜伏威为吴王,赐姓李,加授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同年,杜伏威再次击败李子通,将都城迁至江南丹阳(今江苏南京)。
李子通战败之后,终究守不住江都,只得主动撤往京口,继又逃往太湖。于是江西之地亦尽为杜伏威所有,成为江南第一霸主。
画外音:此番江淮三雄大战,李子通先击沈法兴过江,败回吴郡;杜伏威又险象环生,终于全胜李子通,致其全军覆没,就此独霸江淮之地。实在惊险,着实好看。
李子通收集余部,又聚二万余人。因尽失故巢,势力又远不如杜伏威,只好迁怒他人,再向沈法兴下手。于是引军向南,突袭沈法兴老巢吴郡。
沈法兴大败之余,尚未恢复元气,自然不是李子通对手,结果吴郡城陷,落入敌手,自己只带数百人逃出。左思右想,无处可去,便去投奔同乡闻人遂安。
不料闻人部以为沈法兴引军来攻,竟奋起以抗,双方大打出手。正激战间,海上飓风突起,将两家兵马皆都吹散,沈法兴不幸落水溺死。
江淮三雄之沈法兴就此了帐,从起兵到灭亡仅有三年。隋末反王,又消失一路。
李子通既灭沈法兴,占其吴郡,势力有所恢复。杜伏威闻知,为永绝后患,便派义子太保王雄诞进攻李子通。
历史真相:若依《说唐》等演义小说所云,隋朝时有个靠山王杨林,当初镇守登州,最喜收纳义子,连同秦琼在内,共收十三个义子,称之为十三太保。其实彼乃小说家言,且杨林也是虚构人物,不足采信。倒是这个杜伏威最喜收认义子,在起事创业过程中曾收三十余人,个个能征惯战,武艺高强,王雄诞便是其中之一。依此推论,则演义小说中靠山王杨林及其十三太保人物形象由来,便是出于杜伏威,亦未可知。
李子通闻说杜伏威派兵来伐,又怒又恨又怕,只得出离都城吴郡,亲领精兵据守独松岭险关,与王雄诞对垒相持。
王雄诞见李子通坚守不战,便知其上次已被自己打怕,于是感觉好笑,信心大定。
乃设疑军之计,派人多造旗鼓,日间便似麻林;夜间虚设灯火,间隔遍布,直到江畔。远远望去,便似有数十万大军,将独松岭三面围困十重,只留南面无军。
李子通前次遭受夜袭,十万大军败散于一夜之间,后来打听出敌将便是王雄诞,此番闻报带兵主帅又是此人,于是便留下严重心理阴影,一时草木皆兵。
坚持三日夜之后,李子通终于崩溃,居然自烧营帐,连夜全军南撤。又竟然自动舍弃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