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联合自强?若公能为首,我定率部敬随;如自量不能胜任,则须听我指挥。若其不然,则可一决高低。
苗海潮闻而甚惧,立即率领同伙归附杜伏威。
海陵盗首赵破阵不服,听说杜伏威兵少,亦遣使往召,要求合兵,但须以己为首。
杜伏威欣然答应,当即引众来投,命辅公祏整肃军队屯驻赵破阵营外,亲带十个将士赍持牛酒进见。赵破阵大喜,亲迎杜伏威入帐,召集所有头目,盛宴以待,尽情痛饮。杜伏威在席间暴起,斩杀赵破阵,然后兼并其部。
从此杜伏威实力大增,于是自称将军,纵横淮南,威胁江都。其后更以伏兵计烧死江都校尉宋颢,又屠安宜城。江左诸郡,无不谈杜而色变。
大业十一年十月,东海李子通被左才相嫉恨,率所部万余人来投。
杜伏威当然高兴,待若兄弟。未料李子通不肯屈居人下,竟突然发动兵变,妄图吞并杜伏威地盘及部众。杜伏威身负重伤,全仗养子王雄诞背负逃走,侥幸躲过追杀。
闻说杜伏威兵败势危,江都隋军也来进攻,杜军再败。
此时杜伏威重伤未愈,又全仗部将西门君仪之妻子勇而多力,背负杜伏威夺路而逃。王雄诞领敢死队拼命断后,杜伏威这才又逃得一命。连续两次死里逃生,杜伏威实力大弱,只好四处游击,不断吸收流民加入,经过半年恢复,才复拥众数万。
于是控制江都附近六合县,以为根据地。与此同时,左才相往来淮北,李子通占据海陵,都有数万兵力,与杜伏威三足鼎立于江淮一带。
大业十二年七月,杨广巡幸江都。为保障皇帝安全,隋朝虎牙郎将公孙上哲率军前往镇压江淮群盗,先与杜伏威战于盐城。
只经一战,公孙上哲军被全歼。大将陈陵带八千精锐复来,与杜伏威多次交手。陈陵军强器锐,杜伏威连连失利;但陈陵兵力不多,双方打成僵持。
同年十二月,隋炀帝车驾到达江都,护驾骁果军十余万人,声威赫赫。
论说杜伏威此番若不远遁,必然难逃灭亡。不料正逢荒年,百姓饥谨,遍地揭竿而起。杜伏威乘机吸收大批饥民入伙,势力反而迅速膨胀。
陈陵见战局不利,因此龟缩江都不出,任由杜伏威耀武扬威。杜伏威以妇女衣裳相赠,以激将法诱出陈陵,将其全军覆没,陈陵单骑逃回江都。
杜伏威趁势占据高邮、历阳等重镇,并在历阳自称总管,封结义兄弟辅公祏为长史。
由于本身深受赋税之苦,杜伏威对领地之民只收极低赋税,下令凡官吏贪污无论轻重,一律处死。于是人民大悦,踊跃送其子弟参军,以卫家国。
其后江都兵变,宇文化及弑杀杨广,委任杜伏威为历阳太守,杜伏威不受,却向东都越王杨侗称臣,被封为楚王。
闪回结事。武德二年九月,李子通率主力围攻江都,杜伏威、沈纶中其离间之计,坐观李子通夺得江都。杜伏威及时审时度势,主动遣使降唐,接受唐高祖所委任官职。
历史真相:杜伏威为何在此时降唐,史中并无明确记载,因此便成迷案。须知当时李唐势力还远未达到一统天下之势,尤其远离江淮,鞭长莫及。李世民当时正在太原与刘武周激战,胜负难料,河北窦建德、河南王世充也在虎视眈眈,欲图吞并。杜伏威居然在此时降唐,应是在千头万绪中看出唐朝实力,实是眼光独到。不过亦由此可见,杜伏威此人并无并吞天下大志,其当初起义亦只是形势所迫,所图如同翟让,只求在乱世中保全一方而已。
武德三年乃是乱世高潮,天下局势已经明朗。
李子通占领江都并称吴王之后,便渡江攻克重镇京口,击杀沈法兴大将蒋元超。沈发兴主力丧失殆尽,只得放弃丹阳、毗陵,逃回吴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