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集 太武大帝(7 / 9)

于是下诏:尊皇太后萧文寿为太皇太后,封太子妃司马茂英为皇后。以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与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共同辅政。

刘义符在位时居丧无礼,又好为游狎之事。群臣谏言,一概不听。魏兵犯境,宋兵作战失利,将军自劾,国人惊惶,皆置之不顾。

景平二年六月,徐羡之、檀道济等人带兵入宫,收取刘义符印玺,以太后名义废其为营阳王。不久被杀,时年仅十九岁。

徐羡之既弑皇帝,又派人暗杀少帝异母弟刘义真于新安。

废杀刘义符和刘义真后,侍中程道惠曾请改立武帝五子刘义恭。但徐羡之属意三皇子刘义隆,百官从之,于是上表迎宜都王、荆州刺史刘义隆回建康,即皇帝大位。

七月,傅亮率行台到荆州治所江陵,迎请刘义隆入京。当时江陵臣民已听闻少帝遇害信息,刘义隆及属吏皆对傅亮率军来迎怀疑,因而不敢东下。

王华、王昙首及到彦之以利害说之,于是刘义隆决定出发。因提防徐羡之等谋害,东下行程中即命随行荆州官员皆严兵自卫,行台百官皆不令接近中军。

中兵参军朱容子更在行程数十日内,一直抱刀在船舱外守卫。

八月八日,刘义隆到达建康,次日被徐羡之等拥立即位,改元元嘉,史称宋文帝。

文帝即位后,对徐、傅、谢三人优抚有加,进徐羡之为司徒,傅亮加开府仪同三司,谢晦为荆州刺史。徐羡之顾忌文帝心腹到彦之,于是奏请到彦之出任雍州刺史。文帝坚拒徐羡之提议,召到彦之入京为中领军,接替谢晦,委以戎政。

又以原荆州僚属心腹王昙首、王华为侍中,王昙首领右卫将军,王华领骁骑将军,朱容子领右军将军。至此文帝初登大位,即掌控禁军军权。

面对文帝系列强化权力举措,徐、傅二人大感威胁,遂于元嘉二年主动上表归政。但在程道惠、徐佩之、王韶之等人规劝下,仍复奉诏摄任,节制尚书、中书二省。

傅亮及谢晦又多次试图和王华、到彦之等人交结,以图安心。

王华及孔宁子多次向文帝中伤诽谤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谓其弑君重罪,不能不罚。

文帝准奏,但虑及谢晦坐镇荆州重地,于是托辞北伐,命大修船舰,实欲伐荆州。又以重爵笼络原北府军大将檀道济,欲使其归为己用。

镜头闪回,补叙檀道济来历。

字幕:檀道济,高平郡金乡县人,左将军檀韶之弟。

檀道济出身寒门,自幼父母双亡。因参加谢玄北府兵,后随刘裕平定桓玄之叛,又平卢循之乱。破新蔡、洛阳、潼关,复联合王镇恶攻克长安,灭亡后秦。宋武帝封为护军将军、散骑常侍、丹阳尹,迁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抵御北魏进攻。

宋景平元年,北魏军大举南侵,在东阳城包围青州刺史竺夔。宋帝刘义符闻报,乃下诏加官檀道济为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一起去救东阳。

宋军未到东阳,鲜卑军闻是北府名将檀道济与王仲德领兵,大为恐慌,于是烧掉营房、攻具逃走。檀道济入东阳城,因城内无粮,于是开粮窖取陈年之谷,以给散众军。

因窖深数丈,待出谷作米,已过一夜,鲜卑兵逃去已远,不再可追,最终只得作罢。回军之后,檀道济仍复镇守广陵。

徐羡之将废庐陵王刘义真时,先告知檀道济,檀道济多次陈说不可,但不见采纳。徐羡之复打算废少帝刘义符,托辞让檀道济入朝,到建康后方将其谋相告。

废立前夜,檀道济到领军府谢晦处住宿。谢晦整夜转辗不能入睡,而檀道济则上床便睡着,谢晦十分佩服。

及废刘义符帝位之后,刘义隆还未到京,檀道济即引兵入宫,内守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