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有体例,不可寻常行之。皇帝尚在襁褓中,太后才可摄政,且凡事不能擅自决断,须征求大臣意见。今天子已逾冲龄,将及冠婚,反令从嫂临朝,尤其不妥。
谢安只是不欲委桓温弟桓冲为辅政,故愿太后临朝,使己能裁决诸事,不受他人掣肘。因此不听王彪之意见,坚执己见。
群臣皆因谢安计退桓温大军立有奇功,因此皆附其议。
宁康元年八月,崇德太后褚氏复又临朝摄政。
镜头转换,按下东晋,回说前秦。
秦王苻坚自灭燕国之后,先使王猛镇守邺城,其后见燕地安定如堵,便复调回长安,委以丞相之职,都督中外诸军事,令辅国理政。
王猛自少时便随鬼谷掌门习学三韬六略,行军布阵之法固然不在话下,理政治国更如反掌之易,直不弱于先代祖师徐庶、孔明等人。
于是自回长安,夙夕用心,治理秦政,无不得当。不过期年,前秦便恢复太学及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聘任学者执教,公卿以下子孙入学,文化大兴。
秦王苻坚每月亲临太学,考问诸生经义,品评优劣,并与博士等教官讲论学问,以督察学校教育力度。且亲率太子、王侯公卿及士大夫之长子,祭祀孔子,宣扬儒教。
如此汉族文化在氐族之国得以复苏振兴,胡人化为汉学拥趸,王猛实有不世之功。
秦王苻坚早有兵下江南之意,时刻派有细作往来传递情报。此时闻听晋简文帝崩,大司马桓温亦死,不由大喜,遂聚群臣,商议攻取江南之计。
丞相王猛进言:桓温虽死,其部将尚在,军队无损,江南急未可下。宜取汉中,据有蜀中,再以得胜之兵顺流而下益州,则江南可一鼓而下。
秦王闻而大悦:丞相之策,正合孤意。
遂命邓羌为都督,徐成、杨安、张蚝为副将,引大军十万,分为三队,直趋汉中。
诏命既下,杨安当时驻兵仇池,正欲前来会兵,忽闻晋梁州刺史杨亮派其子杨广来攻。杨安率众出迎,一战大败杨广,乘胜追击。
梁州原驻守沮水各军惊惧,因而弃守溃逃,逼使杨亮退守磬险。
杨安趁机进攻汉川,遂与邓羌合兵一处,浩浩荡荡来伐西蜀,兵至汉中。
晋益州牧鲁荣闻报大惊,急使其弟鲁卫把守阳平关,以大将杨仕、杨钦为副将,往敌秦军。鲁卫紧守斜谷山口,修缮关隘,与秦将邓羌相持半月有余,不分胜负。
邓羌见硬攻不下,引兵佯退,令杨安、张蚝各引轻骑三千,取小路去打阳平关之后。
杨钦见邓羌大军拔营,欲趁势击之,杨仕苦谏不从,于是尽起五寨军马尽起来追。
只因大雾漫天,对面皆不能见人,杨钦只得于半路屯扎,等待雾散云消。
杨安引军抄过山后,见重雾垂空,又听到人喊马嘶,看不清途径,寻着马嘶声误走到杨钦旧寨。蜀兵以为主将杨钦返回,大开营门迎入。杨安便即挥军杀起,放火烧营。
蜀军弃营而走,一时火光冲天。杨仕直待雾散,方能引军来救,正遇杨安,战在一处。正在难解难分,秦将张蚝亦望着火光而来,两下夹击。(本集完)
华夏真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