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后主遗孤(7 / 8)

日之后,夏四月乙酉,晋武帝忽然复能开口发声,便问侍者:汝南王来未?

左右不明皇帝所问,皆不能答。武帝长叹一声,于是驾崩于含章殿,享年五十五岁。

太尉杨骏即依武帝遗诏,率群臣拥太子司马衷继皇帝位,自为托孤辅政大臣。

司马衷于是正式登基即位,史称晋惠帝。接受群臣朝贺之后,命承旨官下达诏令:皇帝诏曰,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熙。尊继母杨芷为皇太后,立原太子妃贾南风为皇后。

镜头转换,先帝驾崩及新帝即位诏旨达于诸侯。

汝南王司马亮听闻武帝驾崩,遣人往朝中上表,求参加武帝丧礼后归于汝南就国。

杨骏恐其回汝南拥兵起事,一面下诏准奏,一面阴使心腹布军于庭掖,欲待汝南王进宫时加以谋害。不料行事不密,为司马亮侦知,乃连夜带亲兵出京前赴许昌,方脱其难。

人报汝南王离京,杨骏悔之不及。

五月中,敕葬晋武帝于峻阳陵。武帝出殡当日,太尉杨骏怕被宗亲诸王及贾后一党图害,于是扬言:某为辅政大臣,自需当朝理政,新帝、诸王及公卿出城送葬。

言罢,也不顾满朝公卿议论,亲自坐于太极殿,令卫士持长戟在殿下卫护,拒不出殿送丧;并令其弟调遣宫中禁军,各于殿前守卫。

此举立即招致朝野议论纷纷,司马氏诸王无不痛恨杨氏兄弟,谓其毫无人臣之礼。

皇后贾南风得知,明白诸王心意,不由大喜,心下已有计较。

武帝殡葬大典已毕,惠帝升朝,颁布恩旨,大封群臣。恩旨诏曰:

增天下官位一级,参与武帝丧事者升二级,免除租税一年,二千石以上官员皆封为关内侯。以杨骏为太子太傅、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领前将军如故,辅佐朝政。置参军六人、步兵三千人、骑兵千人,移驻前卫将军杨珧故府。若杨骏在殿中住宿,令派左右卫三部司马各二十人、殿中都尉司马十人,许持兵器出入宫殿,以供杨骏使用。

此旨一出,司马氏诸王及满朝文武无不侧目切齿,皇后贾南风窃知众意,暗自布置。

是年八月,惠帝再下诏旨:册立皇子广陵王司马遹为皇太子,以中书监何劭为太子太师,吏部尚书王戎为太子太傅,卫将军杨济为太子太保。派遣南中郎将石崇、射声校尉胡奕、长水校尉赵俊、扬烈将军赵欢,各率部将,屯兵四出。

杨骏既为天下兵马大都督、假黄钺,统摄朝政,总领百官,于是在朝中安置心腹,将其外甥段广、张劭安插在惠帝周围以作近侍。

此后朝廷凡有诏命,惠帝看后,皆须呈报太后审查,然后才能发出。

杨骏自知皇后贾南风性情凶悍,难于制服,便又使诸亲党统领禁兵。如此一来,满朝公卿王室无不怨恨,天下愤然。杨骏弟杨珧、杨济皆为俊才,多次劝阻杨骏宜分权与宗室诸王,杨骏不听,因而被废,家居不仕。

杨骏虽掌朝政,但因不懂历代典章制度,动辄违典。武帝驾崩未逾年即改年号,智谋之臣无不笑之。杨骏既罢二弟兵权,又欲延揽外藩为应,于是便命北部都尉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为汉光乡侯。又恐群臣不服,即依魏明帝即位时旧例,大加封赏。

冯翊太守孙楚素与杨骏交好,眼见他得罪宗室勋戚净尽,于是寄书劝诫。其书略云:

公以外戚,身居伊、霍要职,执掌权衡,宜效古贤,公正诚实,谦恭和顺。前代辅国重臣如周、召二公,汉朱虚、东牟两侯,皆皇室同姓,不闻有异姓大臣专朝而能善终者。今宗室重臣及藩王势盛,而公不与同参朝政,内怀猜忌,外树亲私,则灾祸旋踵至矣。

如此恳切良言,杨骏怒而不听。

弘训宫少府蒯钦,乃杨骏嫡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