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后主遗孤(6 / 8)

五年,刘渊父左部帅刘豹亡故。

匈奴左部诸大人即发哀书至洛阳,呈于朝廷,并请少主刘渊归国理政。

王浑即趁此机进言:陛下不如释放刘渊归部,以统其众,为朝廷西北屏藩。

晋武帝:准卿所奏。命刘渊为代理左部帅,使其归国,统领部众。

刘渊上殿领旨,不由心中大喜,就此拜辞皇帝,又深谢王浑说情大恩,快马归于并州。这一番便如曾祖刘备当年离开许都,恰似撞破牢笼飞彩凤,顿开铁锁走蛟龙。

闪回结束。太康十年,晋武帝采纳东夷校尉何龛之奏,任命刘渊为北部都尉,使其总领匈奴五部,以制衡慕容鲜卑。

刘渊拜领北部都尉印绶,颇觉复兴汉室有望,不禁野心大起。

遂召集五部渠帅大会,严明刑法,禁止部族各种奸邪恶行。刘渊兼又轻财好施,与人推诚相见,于是匈奴五部豪杰皆慕其德,纷纷投奔到门下。

数年之间,西凉大治。幽、冀诸州知名儒生及杰出人士,都不远千里,前来投附。

刘渊自此统领匈奴五部,暗蓄势力,便似曾祖刘备在新野时般,以待时机而起。

镜头转换,晋太熙元年,京都洛阳,晋宫大内。

晋武帝司马炎由于纵欲过度,渐渐病重,便欲嘱托后事。环顾朝堂,见开国功臣都已去世,乃叹息无可托付国事之重臣。

众文武朝臣旦夕入宫问安,见天子病笃,亦各惶恐不安,无计可施。

国丈杨骏恐怕大权旁落,排斥公卿大臣入宫探病,只亲自伺候,不许他人近前。趁武帝昏沉不醒之际,杨骏又常发矫诏,随意撤换朝中公卿,提拔安置心腹,委以重职。

这日武帝病情稍好,升朝理政。环视阶下,见朝班中颇多生面之官,问之皆杨骏所新近委用者,几占朝臣之半。武帝随意询问数人所辖政事,被问者奏对失据,竟至不知所云。

武帝甚怒,当场喝斥杨骏:卿欲效王莽乎?擅授朝中重职与此等庸材,何等荒悖!

杨骏惶恐:臣知罪,请陛下责罚。

武帝有心治罪杨骏,但见其羽翼已成,尾大不掉,于是命令中书监华廙:速速写诏,急召汝南王司马亮进京,与杨骏共同辅助王室。

华廙:诺。臣领旨。

武帝大病之余,不耐久坐,于是吩咐散朝。众官山呼拜退,武帝还于内宫。

散朝之后,杨骏急至中书台阁,向华廙索取草拟诏书来看。

华廙不敢不从,只得呈上草诏。

杨骏看罢,冷冷说道:此诏有两处措辞欠妥,难称帝旨。待某拿去,令我太尉府主薄修改已毕,方可发出。

于是不理华廙,直将诏书纳入袖中,还归府宅,数日并不回复。

华廙恐怕武帝追问,只得亲至太尉府宅,找杨骏讨还诏书,杨骏终究不给。

司马炎渐渐病危,汤水不进。

皇后杨芷见时机已到,便趁武帝失语之际,令书记官及承旨官在侧,当面奏请天子。

杨芷:未知陛下大行之后,可否让杨骏辅政?

武帝油尽灯枯,久等司马亮不至,又听皇后声音含糊,不知奏请何事,只得点头。

杨后见武帝点头,乃令书记及承旨官相随,至于前殿,召华廙与中书令何劭:皇帝陛下即将大行,令你二公同作遗诏,命国丈为辅政大臣。承旨官、书记,我所说是否属实?

二人:我等做证,杨后所述为实。

华、何二公不敢怠慢,急草遗诏,挥笔而就,呈请杨后御览。

杨芷看罢大喜,即与华廙、何劭进入内宫,共呈武帝。

司马炎努力看罢遗诏,知道杨后上下其手,但因说不出话来,只能瞑目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