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集 复壁屯歌(5 / 9)

召责邓通,洛阳令董宣折辱公主,而文帝从而请之,光武加以重赏,未闻二臣有专命之诛。而今左右群竖,恶伤党类,妄相交构,致此刑谴。闻臣是言,当复啼诉。陛下深宜割塞近习豫政之源,引纳尚书朝省之事,公卿大官,五日壹朝,简练清高,斥黜佞邪。于是天和于上,地洽于下,休祯符瑞,岂远乎哉!陛下虽厌毒臣言,凡人主有自勉强,敢以死陈。

桓帝得奏愈怒,意无所纳,朝廷众庶莫不怨之。

宦官由此痛恨陈蕃弥甚,此后凡是陈蕃所推举之人送上奏章,立即借天子名义斥退,属下长史诸官亦多被借故治罪。但因陈蕃是当代名臣,尚还不敢加害。

便在此时,党锢之祸悄然拉开帷幕。

字幕:汉桓帝时期,宦官、外戚两派交替专权。宦官党有侯览、曹节、王甫等,任用私人,败坏朝政;外戚一党自梁冀伏诛,继之窦武等人,比较清正。因此贵族李膺、太学生郭泰、贾彪等人与外戚一党联合,列为朋党,对宦官集团进行激烈抨击,形成激烈党争。

当时朝中士大夫以李膺为首,皆都品德高尚,称为君子党。朝野上下对此类士人加以品评,冠以外号,便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之称。

画外音:君子党人之中,所谓“三君”者,是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人,为世之所宗;“八俊”是指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八人,为人之英杰;“八顾”是指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八人,为能以德行引人者;“八及”是指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八人,为能导人追宗者;“八厨”是指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八人,为能以财救人者。

朝中大臣自公卿以下,都畏惧被君子党人指责贬损,争相登门拜访。当时朝中大臣、地方官员以及民间百姓,大多站在士人一边,纷纷指责宦官乱政,为非作歹,排斥忠良。

镜头转换,张成登场。

字幕:张成,河内人。善观风角之术,收徒无数,并以此方技交结宦官。

桓帝延熹九年,张成在传道期间,被人识破骗术,当场揭穿。张成恼羞成怒,遂命子张泛故意与其人争执,当街拔刀杀之。“八俊”之首李膺时为河南尹,将张泛收捕入狱待决。

未料此时,河南遭遇汉旱灾,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在押犯人除却大逆不道,一概释放。

张成闻此大喜,于是亲率诸弟子前往河南府衙,大张旗鼓,预接儿子出监。

李膺闻报冷笑:似此无法无天,罪大恶极之辈,若被放出,仍为祸害,不如斩之。

狱丞:大人所言是也。然天子赦旨已下,如其奈何?

李膺:张子杀人,是在大赦之前。况今赦旨未达河南,非我所知也。传我命令,立斩!

狱丞领喏,于是将张泛交付刽子,就在狱门外开刀问斩。

片刻之后,门吏来报:张成率其弟子百余,已到府门之外,吵吵嚷嚷,声称迎接其子。

李膺命将其子尸首抬出,扔于地上,并告之曰:你来迟矣,汝子已被府尹大人典刑。

张成大哭,命徒众购梓盛殓,自己飞马入京,向宦官哭诉己冤。

宦党不敢直接得罪李膺,遂对张成说道:你可命弟子中善于文辞者,上书皇帝,如此如此说法。我等就中取事,煽风点火,则必可报令郎大仇。

张成受命,遂指使弟子牢修写成劾本,上书天子。其书不提张泛之事,只是略云:

河南尹李膺及其朝中同党某某等人,向来豢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若不治罪,则必天下扰乱,终成朝廷大患。

奏疏之后,并附所谓朝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