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而视若无睹,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臣谓陛下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失和,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又三署郎吏二千余人,三府掾属过限未除,但当择善而授之,简恶而去之。岂烦一切之诏,以长请属之路乎!
奏疏既上,因此得罪桓帝近臣,陈蕃便被外放豫章太守。后被征为议郎,迁升光禄勋。
陈蕃因见朝廷封赏越制,宠臣外戚权盛,再次上疏恳谏。其疏略云:
高祖之约,非功臣不侯。近习以非义授邑,左右以无功传赏,授位不料其任,裂土莫纪其功,至乃一门之内,侯者数人。又比年收敛,采女数千,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可赀计。是以倾宫嫁而天下化,楚女悲而西宫灾。夫狱以禁止奸违,官以称才理物。天下之论,皆谓狱由怨起,爵以贿成。陛下宜采求失得,选举委于尚书三公,使褒责诛赏,各有所归,岂不幸甚!
汉桓帝准纳其谏,当即诏命放出宫女五百,且罢滥封滥赏之举。
有日,天子驾临广成苑围猎,兴师动众,百官跟随,沿途索供扰民。陈蕃上疏规谏,朗朗数百言,引经据典,言辞恳切。桓帝不纳,但也不由此见罪陈蕃。
延熹八年,朝廷命陈蕃代杨秉为太尉。
陈蕃辞让道:不过误,不遗失,循用旧典文章,臣不如太常胡广;辨别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政,解说五典,臣不如议郎王畅;聪明豁达,文武全才,臣不如弛刑徒李膺。
汉桓帝不从陈蕃辞让,终使其为太尉。
正当此时,中常侍苏康、管霸等人再次起用,排挤诬陷忠臣,彼此阿谀勾结。大司农刘佑、廷尉冯绲、河南尹李膺,都因违背桓帝意旨受到惩处。
陈蕃借朝会之机,坚决为李膺等申诉,请求桓帝宽免其罪,并提升官爵。反复申诉,词意恳切。汉桓帝不听,陈蕃因此流泪起身而出。
小宦官赵津、南阳恶霸张汜等人奉侍宦官,仗其权势作恶犯法。太原、南阳二郡太守刘瓆、成缙拿捕审讯,虽有天子赦免诏令,但仍讯问到底,定罪处死。
中常侍苏康等因对刘、成二人怀恨在心,指使朝中有司官吏上奏天子,无中生有,诬告刘瓆、成缙,说其二人罪当处死。
当时山阳太守翟超没收中常侍侯览财产,东海相黄浮处死下邳县令徐宣,二人亦都受髡钳之刑,被押往左校劳役。
陈蕃闻知,与司徒刘矩、司空刘茂一同劝谏桓帝,请求赦免刘瓆、成缙、翟超、黄浮等人。汉桓帝对此不满,有司秉承帝旨弹劾三公,刘矩、刘茂不敢再言。
惟陈蕃不惧个人得失,独自上疏切谏。其疏略云:
臣闻齐桓修霸,务为内政;《春秋》于鲁,小恶必书。宜先自整敕,后以及人。今寇贼在外,四支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臣寝不能寐,食不能饱,实忧左右日亲,忠言以疏,内患渐积,外难方深。陛下超从列侯,继承天位。小家畜产百万之资,子孙尚耻愧失其先业,况乃产兼天下,受之先帝,而欲懈怠以自轻忽乎?诚不爱已,不当念先帝得之勤苦邪?前梁氏五侯,毒遍海内,天启圣意,收而戮之,天下之议,冀当小平。明鉴未远,覆车如昨,而近习之权,复相扇结。小黄门赵津、大猾张汜等,肆行贪***媚左右,前太原太守刘瓆、南阳太守成瑨,纠而戮之。虽言赦后不当诛杀,原其诚心,在乎去恶。至于陛下,有何悁悁?而小人道长,营惑圣听,遂使天威为之发怒。如加刑谪,已为过甚,况乃重罚,令伏欧刀乎!又,前山阳太守翟超、东海相黄浮,奉公不桡,疾恶如仇,超没侯览财物,浮诛徐宣之罪,并蒙刑坐,不逢赦恕。览之从横,没财已幸;宣犯衅过,死有余辜。昔丞相申屠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