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集 夏姬乱陈(7 / 9)

伍参见楚庄王面现犹豫之色,高声言道:令尹且慢!且听伍参一言,然后退兵不迟。

孙叔敖:又有何话说?

伍参:此时晋国,自赵盾及康公亡故,已大非昔日可比。荀林父执政,兼为中军之帅,才不服众,令不能行,此晋之可胜一也;其副佐先縠刚愎自用,不肯听从主帅命令,且又对下不仁,诸将亦不肯服从其命。魏錡、赵旃违命出战,便是明证,此晋之可胜二也;荀林父、士会、赵朔三帅互不相统,欲专权行事而不能,欲听命行动而无其上,则大军听谁?此晋之可胜三也。况彼臣子为帅,我则国君亲征;若我军撤退,是君避臣,何耻辱至甚此者?

楚庄王听罢,乃遍问诸将:卿等意下如何?

议论结果,中军元帅虞邱、连尹襄老、裨将蔡鸠居、彭名四人附和令尹,主张退兵;公子婴齐、子谷臣、子侧、屈荡、潘党、乐伯、养繇基、许伯、熊负羁、许偃等二十余人,则赞成伍参,俱请决战。楚庄王见此,起身离座,亲将令尹孙叔敖劝回,虚心下意相请。

楚庄王:诸将既有效命之志,寡人岂可只思万全之计?请令尹北向,决战晋师。

孙叔敖应诺,便传将令:既曰决战,临敌时后退者,斩!

晋军渡河,驻扎于敖、鄗二山之间(今河南荥阳县北)。

郑襄公为求郑国久安,正自希望两强决战,遂派皇戌为使,至晋营来见荀林父。

皇戌:大帅!今郑国所以屈服楚国,是因坚守百日,而贵军不至;为免于覆亡,不得已请成,非是敢对晋国抱有二心也。楚因屡胜而骄,且在外数月,师老兵疲,又不设备,若晋军全力攻击,我郑军再暗中助之,楚军定败,此后绝不敢窥视江北矣!

荀林父:待我与诸将商议,然后回报郑公。

皇戌应诺,告辞回国。荀林父于是召集众将,商议决战之计。

中军佐先縠进言:败楚威郑,在此一举。且我军已渡河,有进无退,战之可也!

赵括、赵同附和: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克敌得属又何俟?必从彘子!

下军佐栾书反驳:诸公之论非也。我闻楚灭庸国以来,争霸中原之心日炽,厉兵秣马,全民皆兵。其君在国,则无日不教训国人,说甚民生艰难,祸至无日,戒惧不可以懈怠;其王在军,则无日不告诫将士,说甚胜利不可仗恃,纣王百战百胜,终于灭亡。彼楚国君臣不骄,军事有备,胜之何易?郑伯遣使劝我决战,是欲使鹬蚌相争,彼郑国渔翁得利也。我若胜,其从晋;我若败,其从楚。是以我晋国为卜,不能听也!

赵朔赞成:栾将军所言甚善,是使晋国长治久安良策也!

因见众论不一,荀林父犹豫不决。便在此时,人报楚王派大夫樊姬为使,前来议和。

先縠叫道:此是借议和为名,前来试探军情。不如杀之,乘势发兵,攻其不备。

荀林父不悦道:是何言耶!自古以来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况我方伯大国乎?

由是命楚使入帐,以礼相待。樊姬拜见荀帅,当晋军诸卿将佐之面,尽其谦卑之状。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樊姬:我军北来,在于抚郑弑君之乱,岂敢得罪晋国?在下奉楚王之命,来照会元帅,来日楚必回军南下。亦请贵军不必久留郑国,两下就此罢手言和,岂不是好?

荀林父听罢,默然良久,并不作答。

上军佐士会:大夫此言善哉!昔平王东迁洛邑,命我先君文侯:‘与郑夹辅周室,毋废王命!’今郑不能为诸侯表率,寡君方使我等问罪,岂敢劳烦大夫迎送?敢拜楚君之命!

樊姬听罢,离席逊谢。

先縠见士会如此回答,气愤难当,对身边赵括低声道:随大夫答词,何谄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