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蒙古人特别注重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能力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突击,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拥而来。这种战术,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像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可怕情形,却从没有出现过。加之,蒙古人大量编入汉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兵员,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无论野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
事实上,蒙古军队的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的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欧洲骑兵的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但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则是欧洲骑兵远远不及的。
欧洲军队的战斗,无论多大规模的军队都是在很小的战场内进行的。而且,欧洲军队有惯常的骑士之风,崇信正面一对一的刻板的战斗,当他们遇见可以把百里方圆的地方做战场,且习惯迂回的蒙古军队时,他们的确是碰上了无法想象的战争场面。
蒙古人西征时,大部队与敌人正面遭遇时,蒙古骑兵也会迅速排成战术队伍发起正面攻击。其战术队形通常是排成5个左右的横队,每个横队均为单列。各横队相距很宽的距离。这样就形成了远远大与对手的宽大正面。前两个横队是重骑兵(相对东方军队),其余为轻骑兵(相对与西方的轻骑兵可算无任何装甲的骑兵)。在此之外则还有大批的游骑四处做表面上无意义的运动。
双方军队在靠近后,蒙古军队的轻骑兵会突然从前排的重骑兵横队的巨大空隙间快速冲出,向对面的敌人投射长矛和从中原学来的毒箭。几次齐射后,重骑兵队伍迅速后退,接着轻骑兵也迅速后撤,回到原来的位置。而遭到攻击的西方军队无论是步兵方阵还是骑兵方阵此时都很难迅速回击,他们一定要保持队形的严密向前推进,否则无法利用自己的优势杀伤蒙古兵。通常,蒙古军队的骑兵只需一两次这样的冲击就会让敌军军心动摇、队形混乱。而这种反复的攻击,蒙古兵可以不论白天黑夜一轮接一轮地进行,因为队伍相距较远且不需要太严整,蒙古兵的队形很容易在远离敌军后重新排列整齐。一旦敌军队形混乱、军心动摇、开始后撤,潮水般的蒙古骑兵队形就会迅速变成包抄队形,对敌军进行近距离的砍杀。
继续阅读
蒙古人特殊的装备
蒙古马——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蒙古马该是最劣等的马了。蒙古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碍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是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可以说,蒙古马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
蒙古马可以长距离不停地奔跑,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有人曾说“蒙古马是最接近骆驼的马”。同时,蒙古马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工作,而且,蒙古马在蒙古军队除了作为骑乘工具外,也是食物来源的一种——-蒙古骑兵大量使用母马,可以提供马奶。减少了蒙古军队对后勤的要求。并且,蒙古骑兵通常备有不止一匹战马。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好马最终全部被蒙古马取代的原因。
蒙古马的特殊优势使得蒙古军队具有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速不台的主力骑兵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多瑙河流域的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