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 此事和你无关(1 / 2)

明帝国的崛起 九悟 2778 字 2020-03-30

自兵部尚书刘大夏上奏章,京城的喧闹持续数天不止。不仅仅是御史们纷纷上书陈述己见。报纸上的“骂战”更是呈现着你来我往、大战三百回合的趋势。

报纸不像奏章,作者需要有御史的身份或者在朝廷中有点份量才可以畅所欲言。

在报纸发文章只需要读书识字,文字通顺得到报社编辑的认可就可以。

实话说,如今御史的奏章在舆论上的影响力还真不如某些在报纸上影响力的作者。“风闻奏事”的权限被压缩到极致。他们更多的是履行弹劾程序。

报纸的出现让御史们成为政斗“工具人”的价值大大降低。而其作用正体现在纠察“吏治”之上。

午后时分,李兆蕃脚步匆匆的走进李东阳的书房,躬身行礼道“大人,刘兵部来了。”

“请他进来吧。”

李兆蕃应一声,转身离去。片刻后带着神情微怒的刘大夏到李东阳的书房中。

正月二十六日,报纸上的风波已经吵闹数天。而今日京师中下雪,正值休沐日。李东阳请同门师兄弟刘大夏前来小酌几杯。

“东山,来,这边请。”李东阳兴致勃勃的带着刘大夏到书房隔壁新建的小轩中饮酒、赏雪。

这处小轩类似于露台,四周都是落地玻璃,可以遮挡寒风又可以观赏庭院里的雪景。一片竹林正在堆满着积雪。仆人们送来温软的黄酒、下酒菜。

刘大夏拱拱手落座。他的怒气并非完全是冲着李东阳。今天上午真理报上发表了张昭的署名文章。文章对他在军事上的能力予以全盘的否认。

“如刘东山公,号称名臣,上任之初谏天子改革军事十策,然无一能有效果。原因何在?因为刘十策不懂军事也。正所谓袖手空谈有万言,临阵决断无一成。

他一介文士,连步兵操典都不通,懂什么叫军事改革?读几本孙子兵法、武经总要就算知兵?国朝自土木堡之变后对北虏作战屡败,盖因如他这等滥竽充数之辈占据高位。”

刘大夏今天整个上午都气得火大。而他内心之中亦对李东阳有些埋怨,为何不着手压制张昭?反而在“交权”之事上和张昭合作。看看此子现在嚣张的气焰?

李东阳什么人?天下顶尖的智谋之士。笑呵呵的给刘大夏倒杯酒,“东山,其实这事和你没关系。你这是何苦来着?”

刘大夏时年六十八岁,足足大李东阳十岁,挑挑眉头,粗着声音道“宾之,此事怎么和我没关系?我还是不是大明的兵部尚书?朝廷要设枢密院,难道我应当闭口不言?”

李东阳笑着摇头,“你啊…”慢慢的喝一口酒。

刘大夏气话归气话,心里还是明白的。张昭提出设枢密院其实是在“整”成国公朱辅、武安侯郑英。这两位手中的权柄必然会在枢密院成立之后被剥夺。

甚至可以说,一直反对张昭的定国公府都在这一手“棋”的压制之中。

本来五军都督府自镇远侯顾溥去世后朝廷就定下来调大宁总兵、定西候蒋骥接任,只是大宁都司新立,诸多事情耽搁着没调他回京。朝廷诸多武将都是盯着这个位置的。

这里面就包括定国公府。

而张昭这样一搞,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只怕要成为摆设。定国公府还做梦呢?要想掌权,那就老老实实去读大明皇家军事学院,凭借军功升起来。

否则,一个空壳子的五军都督府都督,说话顶什么用?下面人谁听?

刘大夏道“宾之,总之将兵部的权限划归给枢密院,我是不会同意的。”

李东阳叹口气,“东山兄,此事是天子属意。我不防把话说的明白些,天子想要文武之间平衡!”

刘大夏须发皆白,沉默半响,态度依然不改,坚定的道“天子和朝廷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