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整顿兵马,朝着南方进发。一路上,大军浩浩荡荡,旗帜飘扬。
随着巴中黄鼎的战败,整个川府的防线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崩溃。
革命军的步伐势如破竹,无人能挡。
他们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宣告着胜利的到来。
与此同时,蔡昌龄的号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不仅号召之前溃散的太平军和云南军重新集结,还吸引了无数的土匪、哥老会等势力加入革命军的行列。
这些人的加入,让革命军的规模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终形成了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
革命军连战连捷,先是拿下了广安,接着又攻占了遂宁和绵阳三府。
他们的兵力迅速膨胀,直指二十万大军,这样的规模,已经足以让任何对手感到胆寒。
然而,兵力的壮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革命军的高层决定将这些新加入的士兵单独组建为一支部队,不敢与正规军混编。
他们以独立旅为单位,每个旅十个步兵营,共计五千兵马,总共二十个旅。
这些独立旅跟随在正规军的身后,形成了一道坚实的后盾。
这二十个独立旅的作用是协助六个主力师。这样不仅增强了各个师的战斗力,也提高了他们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他们可以在战场上快速部署,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革命军的规模和实力都在不断壮大,他们的目标也越来越明确。
他们知道,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的步伐,他们的胜利,已经近在眼前。
此时的骆秉章,面对着严峻的局势,心情沉重。
他与北方的杨岳斌相比,他的困境更加明显。
杨岳斌在北方还有大量的兵马可以调度,而骆秉章所在的川蜀一带,自从汉中一战的惨重损失之后,已经陷入了无兵可派、无将可遣的尴尬境地。
汉中一战,骆秉章的军队损失了四万精锐正规军,这对他的军事力量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那些曾经英勇善战的将领们,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负伤退役,有的投降叛军,剩下的也因战力大减而无法承担重任。
骆秉章看着手中的花名册,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忧虑。
他深知,如果不能迅速补充兵力,加强防御,那么革命军的下一步进攻将变得难以抵挡。他尝试通过各种渠道招募新兵,但由于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愿意从军的人越来越少。
而且,即便能够招募到新兵,要将他们训练成合格的战士,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骆秉章的眉头紧锁,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他开始考虑与其他势力结盟,寻求外援。同时,他也下令加强各地的防御工事,尽可能拖延革命军的进攻步伐。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骆秉章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知道,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当前的局势,那么川蜀地区的未来将变得岌岌可危。
清末起义恩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