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绿叶重挂枝头,青州码头上人头攒动。
旧码头被铺设了新的青石板,损坏的地方也被补足,新码头还在紧锣密鼓的修建,力夫们搬运着砖石砂砾,一趟趟运往新码头的方向。
同旧有的码头相比,新码头被规划的更为庞大,码头更多,也更为宽阔平整。
船主们在海上遥望,都不由赞叹这人造的伟迹。
“听说新码头要两年才能建好。”船工给船主送去茶盏。
船主轻抿了一口茶,嫌弃道:“哪儿取的茶?全是碎沫子。”
船工:“好茶不都卖了吗?”
船主:“……也是……”
茶是好卖的,有时候比丝绸瓷器还要好卖,尤其丝绸瓷器一年四季都能出产,茶可不能,许多产茶的地方,百姓就靠着种茶挣点钱,种的粮食还不够自家吃。
“我看明年说不准就能用了。”船工,“这么大的码头,建的比咱想得快。”
船主:“人手多嘛,要我说,这个码头解决了多少麻烦?男女老少都能做,就是没手艺,还能搬砖搬土,进账是少些,但总是个稳定的生计。”
他这种做船主的人,最清楚一件事,想船上不出事,最重要的就是叫船工们有活干,没活干的时候人心就散,就慌,一点风吹草动就得出事。
两人正说着,前方摇来一艘小船,初始他们还以为是海女,但等小船靠近,就连船主都站起来整理衣冠。
小船上的人拿着铜制的喇叭喊:“空船还是有货?”
船主忙探出脑袋喊:“有货!”
船工们忙放下爬梯,叫小船上的爬上去。
卸货之前就要清点货物,核算税收,这是新近的规矩,否则卸货的时候动点手脚,能逃的税可不少。
“都是些粗布。”船主走到检员身旁,他一脸谄媚,“您也知道,倭国那边连粮食都不多,别的更是没什么能带回来卖的,也就些玩意。”
检员一共三人,其中一人与船主说话,另外两人去核算货物。
“这倒也是好事。”检员低着头写单子,“总比空船回来的强。”
船主乐道:“谁说不是?粗布是卖不上价,不过薄利多收嘛。”
核算的时间不长,因为货物单一,查验起来也容易,检员问:“你是要运走还是就在青州转手?”
船主:“得运走,这边也没人收。”
聚集在青州等着收货或出货的几乎都是“奢侈品”商人,他们只看中贵价物,如粗布这样的东西,一概不收,看也不看,只能运送到内陆去卖。
检员又跟同僚核对后,才将单子递给船主,叫对方签字:“倘若无误就签了吧,卸货之前去缴税点按单子缴税。”
船主认字的速度极慢,有时还要停下来拼读,磕磕绊绊地念完后才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大名,照样是两张单子,一张他自己保存,另一张检员拿回去归档。
“规矩都懂吧?”检员临走前问,“卸货的时候只给看单子就成,你们自己人够不够用?”
船主忙说:“懂、都懂。”
检员摆摆手,带着人下船,去往后方的楼船继续清点货物。
等到日近正午,才总算能歇一歇。
“这一开春,来往的商船又多了。”检员们坐在小船上,趁难得的空隙随便吃点东西,她们手里拿着饭团,三两口能吞下肚,咀嚼的时间都有限。
“恐怕要不了多久又要补充人手了。”
“这饭团我都吃多久了,还是吃不惯。”
“也就顶一顶,真要填饱肚子,还得是热饭。”
“我现在就想喝口热汤,汤里放点虾皮就成。”
“附近村子里的那些佃户,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