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他列举了历史上众多忠君爱国之士的事迹,如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这些人物的浩然正气激励着文天祥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诗人坚信浩然正气的力量,它贯穿日月,超越生死,是维系天地、三纲和道义的根本。《正气歌》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文天祥的坚贞不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精神品质耀千秋
(一)爱国情怀永不灭
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在国家危难之际展现得淋漓尽致。当蒙古大军压境,南宋王朝岌岌可危之时,他毫不犹豫地变卖家产,召集志士,组建军队,踏上保家卫国之路。他深知自己所率领的队伍与元军相比实力悬殊,但他毫不退缩,只因心中怀着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他曾说:“国家养育臣民 300 多年,如今情况危急,我只恨自己力量不够,愿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义之士知道后能奋起保卫国家,大家团结一致,定能让国家稳固。” 这种 “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英雄气魄,正是他爱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继续阅读
在抗元征程中,他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母亲和儿子染病去世,妹夫孙栗和彭震龙为国殉难,家庭的变故没有动摇他的爱国之心,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为国家而战。即使在被元军俘虏后,他依然心系国家,绝食求死,以表忠心。他的爱国情怀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也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
(二)民族气节立天地
面对元军的劝降,文天祥展现出了坚如磐石的民族气节。张弘范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他毅然写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元军统帅张弘范被他的气节所感动,赞叹 “好人,好诗”。
被押往大都的路上,他绝食求死未能成功后,被囚禁在兵马司的大牢里。元朝统治者想尽各种办法劝降,无论是牢狱之灾的威逼,还是物质的百般利诱,他都毫不屈服。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诱以中书宰相之位,他愤而拒绝,慨然答道:“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他的民族气节,不仅体现在对死亡的无所畏惧,更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坚守。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
四、后世影响永留存
(一)士人楷模引效仿
明清易代之际,文天祥的忠义形象成为众多士大夫效仿的楷模。江西吉水人李邦华,素慕忠烈之士,每读史至诸葛孔明、颜常山、文信国诸传,慨然流涕,对其影响最大者当属文天祥。国破在即,李邦华决定效仿文天祥,以身殉国。江西清江人杨廷麟,素来仰慕文天祥,自号 “兼山”,意在以文天祥、谢枋得两山坚贞不屈的气节为榜样。北京陷落,杨廷麟积极募兵勤王,城破后投水殉国。浙江宁波人张煌言,在明朝灭亡后投笔从戎,坚持抗清斗争。清朝浙江总督赵廷臣写信招降,张煌言严词拒绝,表达了以文天祥为榜样的决心。被俘后,张煌言就义前赋诗一首,以文天祥自况。事实上,时人亦多将张煌言比作文天祥。然而,在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后,张勋死后,竟有人将其比作文天祥。虽张勋与文天祥无可比性,却说明文氏的忠义形象在少数人心中早已深深扎根。明清鼎革之际,众多士大夫坚守儒家忠孝节义,宁愿身死而坚不投降,文天祥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小觑。明末士大夫中有不少人如李邦华、杨廷麟等,平时就将文天祥奉为楷模,国家危亡之时,忠君报国自然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救国失败面临生死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