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的徭役负担,让百姓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落实朝廷的惠政,取信于民;严肃对待、慎重发布命令,不可滥发或者朝令夕改。
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仅历时一年便宣告失败。尽管如此,它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政治思想影响深
范仲淹的政治思想中贯穿着孟子的恻隐、仁政思想。他强调宇宙之变化在阴阳之互为本根,能把握其机理的方是圣人,而将这种宇宙万物的变化放在社会治理中,就应该以下为本,即政治治理要以民为本。他认为 “下者上之本,本固则邦宁。今务于取下,乃伤其本矣,危之道也。”
范仲淹还强调法律要具有普遍性,国家法律要体现统治的公平。他提出 “法者,圣人为天下画一,不以贵贱亲疏而轻重也。”“贵贱亲疏赏罚惟一,有功者虽憎必赏,有罪者虽爱必罚,舍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亦天下之公。”
同时,范仲淹特别强调为官的道德或行政伦理,“信圣人之书,师古人之行,上诚于君,下诚于民”。从现代角度讲,就是强调职业伦理,强调责任意识、履职意识,是行政伦理观的凸显。
范仲淹的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精神,成为了后世仁人志士的道德标杆。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为后世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在他的影响下,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更加注重以民为本、公平法治和为官道德,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文学成就卓越
(一)散文创作立新风
范仲淹极为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在宋初文坛柔靡文风盛行之际,他勇敢地站出来反对这种风气。他提出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主张散文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他的散文作品以政书和书信居多,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例如《上政事书》,苏轼曾评价其 “天下传诵”。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陈述时政,分析问题深刻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才华。
而《灵乌赋》一文更是别具特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成为中国古代哲人争取自由的重要文献。这篇赋以灵乌自喻,表达了范仲淹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精神。
当然,范仲淹最为着名的散文当属《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开篇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接着,作者通过对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色下的不同感受的描写,引出自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成为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追求,成为杂记中的创新之作,千古传颂。
继续阅读
(二)诗歌主张与时进
范仲淹在诗歌上主张 “范围一气”“与时消息”。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向,是秉承大道之 “一气”,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句不仅体现了他的散文思想,也在他的诗歌中有所反映,充分展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或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作《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寥寥数语,表达了对劳苦群众的无限感情。通过描写江上的渔民在风浪中艰难捕鱼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