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战前长假(2 / 3)

便加强了武艺和枪法的训练。

前世,许多结婚与不结婚的人,都说人生有各种各样的遗憾与无奈。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走上开满鲜花的道路,刘卓亦是如此。总以为人生有许多以后,却错过了各种各样的机会。

总说遇贵人先立业,遇良人先成家,可这贵人与良人又岂是轻易可以遇到的。

有人说:人从降生的那一刻就开始走向死亡。既然生命的终点是死亡,那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走完这一生,又有什么分别呢?

若是坚持这种想法,必须意志坚定,一人独自面对日后的风风雨雨。

人为什么要结婚呢?

稻盛和夫是这样说的:遇事能有个人商量,无聊能有个人说说话,累了一天能在一桌开开心心的吃个饭。人生太长,总要有个相知相伴的人。

还有人说:结婚是我退出我家,你退出你家,我们一起组建一个新的家庭,而不是我从我家退出融入你家。至于嫁妆与彩礼,这两样是两个家庭共同出力,去帮助成立一个新的家庭,而不是一个家庭去扶贫另一个家庭。

前世的刘卓对此深以为然,但最终带着诸多遗憾离开了,至死方才醒悟。

继续阅读

与家人陪伴,无非心安,仅此而已。

纵使佳人在怀,高堂在世,儿女双全。但,午夜梦回,刘卓依旧时时想起前世的父母亲朋。

在陪伴父母妻儿近一个月后,刘卓才在六府议事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刘宅。

“大人,这是您临走之前吩咐我等准备的公文,请大人过目。我们也尽皆派人前县核实,与卫大人提供的情报相差无几。”苏慕之等人见刘卓返回官署之后,立马前往汇报。

“做的不错。除此之外,各府有没有上报红薯、玉米的种植情况?”接过苏慕之手上的公文,随意瞅了几眼之后,便随口问道。

“登州与莱州两府靠海,不适合种植农作物。而原任青州知府在任上便开始欺上瞒下,所以也没有推广,现任知府还没来得及去安排。东昌、兖州、济南三府确实种植了一些,但许多百姓对此持抵触的情绪。经过一番的深入了解,我才知悉缘由。”

“朝廷收税多是以麦、米为主,还有部分的丝、棉、绢、麻布。但是,番薯与玉米等作物却无法替代麦、米的绝对主导地位。此外,在收税时候,也不会将玉米与番薯当做税粮。”

“如此,就没有太多的百姓愿意种植新作物了。”跟随而来的丁堇禾考虑片刻后,便将知道的情况一五一十的告知刘卓。

听了丁堇禾的话后,刘卓才放缓了脚步。大力推广种植红薯、玉米,其实是想鼓励山东的百姓多开荒。开垦的土地多了,种植的粮食就多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人饿死。

前世的时候,村子里的土地多数都由村委卖给了开发商。尽管如此,村民开荒的积极性丝毫没有降低,有种花生的,油菜籽的,还有就是红薯和玉米。刘卓对此记忆犹新。

洪武三年,朱元璋就下令各处荒田不限亩数,凡是农民开垦新种的,一律免去三年的租税。这种政策鼓励并激励着农民们,鼓励开荒的一直持续到了明朝中期。

但是,由于朝廷对于皇室勋贵、地方士绅官僚的无底线纵容,老百姓开荒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兼并土地的速度。因此百姓就没了积极性,以致流民四起。

红薯与玉米是不会成为朝廷税粮的一种。如今战事临近,也只好将此事搁置了。不过可以在商行名下的农庄试试。

“我知道了。你们几个闲暇时可以议一议,看有没有什么法子能够解决此事。”刘卓扭头对两人说道。

“属下领命。”苏慕之、丁堇禾先后答道。

“济南府的粮仓与山东的省仓现有存粮多少石?”刘卓边走边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