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的风调雨顺,以及从安南获得的大量粮食,大宋的粮食储备确实比以往多了许多。
赵立庆蹙眉思索,半晌才开口说道:“粮价还是要稳定在一百二十文,不能太便宜了,谷贱伤农。粮食多了,可以让百姓多养些猪,现在各地都开始建罐头作坊,能够做到延长水果的保质期。号召百姓把一些产粮较少的地改种果树,棉花、甘蔗、桑树这些也都是不错的选择。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粮食过剩的问题,还能为百姓增加一些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是,官家。” 苏轼躬身退回队列之中。目前对于粮食过剩的问题,确实还没有太好的法子来解决,也只能先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办了。
王安石这时也出列,奏道:“官家,方才户部提到草原部落纳税的事,据臣所知,草原上一户普通牧民每年要上缴五至十只羊和一两头牛。现今,整个大草原都已在我大宋将士的英勇奋战和严密保护之下,然而那些部落头领却只是坐收其利,不用负责任何事务。臣以为,这种现状应该尽快改变,否则长此以往,恐怕会对朝廷在草原的统治产生不利影响。”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就在这时,一直站着迷了半天眼的富弻突然一个踉跄,幸亏旁边的王韶眼疾手快,及时扶着,不然这位老臣恐怕就要摔倒在地了。
“官家恕罪,老臣唐突了。” 富弻连忙躬身行礼,脸上满是愧疚之色。
“去搬两把椅子过来。” 赵立庆对旁边的太监林桧说完,又扭头看向群臣,大声说道:“以后凡是年满六十的三院相公,朝会上都可以坐着论政。”
“谢官家。” 韩琦和富弻赶忙行礼谢恩。
此时,群臣才突然发现,三院的十二位相公竟然只有两个超过六十岁的。其实,这大殿内也还有一些官员超过六十岁,但真的不多,只有寥寥几人。
赵立庆摆了摆手,说道:“刚才王相所说的事,确实需要早做打算。那些部落首领坐享民脂民膏,有些还不老实,诸卿对此都有何看法?”
两个太监很快就搬来两把凳子,富弻和韩琦舒舒服服地坐下。
“官家,草原上那些城池的城墙都已经基本建成,臣以为可以先让那些部落头领把他们的帐篷搬到城里去,这样方便驻军看管。等明年开春后,再给普通牧民分城里的地,他们愿意搭帐篷还是建房子,都随他们自己。等牧民们有了固定的住所后,朝廷实施一些政策也会比较容易。” 富弻坐下后,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
韩琦也开口说道:“官家,富相此话有理。朝廷对草原有如此之多的优惠政策,那些部落头领却不知道感恩,确实应该好好收拾一顿,让他们知道朝廷的威严,这样他们也就老实了。”
站久了,谁的脚都会酸,王安石很羡慕两位老臣有凳子的待遇,但自己才五十出头,还得再站六七年,拱手道:“两位老相公所言皆是从军事方面着手处理这事,但草原牧民不像中原百姓,他们以放牧为生,需要四处迁徙,很难长时间在一个地方居住。”
“三位相公说的都有道理,先把那些部落头领管控起来是很有必要的,只要切断他们跟牧民的联系,以后他们就算有什么不老实的想法也无济于事。至于牧民的放牧习性,也不是不能改变。草原上只有半年的时间能放牧,还有半年时间都是躲在一个地方猫冬,只要我们把城池建造成能让牧民舒舒服服猫冬的地方,朕想那些牧民还是会愿意待在城里的。” 赵立庆想到了大火炕,反正给牧民每家建一个也花不了多少钱,草原上又不缺煤,这倒是个可行的办法。
王安石有些不解,问道:“官家,让牧民在城里过半年冬天,光这取暖的费用,恐怕花费有些大?毕竟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王相,朕有个法子,便宜又好用,过些日子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