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那又何妨?(4 / 4)

都赞颂不止。

不少大臣觉得皇帝成熟了,变得仁慈了。

可只有姜挽月知道,李策这么做,不过是为了将来为武家翻案做准备而已。

相似的情况,卢家有确实证据都判得这么轻,武家当年甚至都没实证,岂不是判得过重?

当然,要翻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李策很有耐心。

他一步步去做,先是在宫中让人散布武皇后疑似产子的流言,接着找来几名“据说”曾服侍过武皇后的宫中老人,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

起先,流言只是在宫中的一些底层宫人之间流传。

过了几个月后,渐渐传到了宫外。

但因武家销声匿迹太久,并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

就在李策打算进行下一步时,太上皇病了。

他这病,原本只是风寒,可他自己心神不宁,思虑过重,以至于病情反反复复,时好时坏,身体就这么被拖垮了。

太上皇养病数月,直到除夕这一夜,才出现在众人视线中。

只是这个时候的太上皇,似乎有些糊涂了。

他不肯久留,连酒也不肯喝,絮絮叨叨说着玫儿在等自己,她已经等很久了,这次他不能再让她失望。

李策只好让人送他回去。

只是没想到,这一别,就是永别。

太上皇死在了大年初一的丑时一刻。

天刚蒙蒙亮,本该领着百官祭祀天地的李策,换上了斩衰服,让人打开宫门报丧。

与此同时,姜挽月也带着后宫众人换好了丧服。

原本喜气洋洋的皇宫,霎时间变成了雪白一片,哀哭遍地。

银装素裹的京城,披上了又一层白。

史书记载,乙巳年,太上皇驾崩,皇帝于灵前痛哭,几度晕厥过去。之后更是日夜守在灵前,并为父作祭文一篇,文中尽显其孝之本色。

大年初二,皇帝改元奉景。

初五,皇帝与百官商议,确定太上皇庙号为敬,后世称敬宗。并追封武皇后为元思太后。

停灵七天后,皇帝带着宗室王公大臣们,送太上皇入皇陵。

之后,皇帝闭门守孝。

以日代月,守孝二十七天之后,皇帝上朝,突然下令重查当年武氏谋逆一案。

皇帝当堂言,先帝病重弥留之际,曾说过当年处置武氏一案时被小人蒙蔽,未能看清真相,此后多年一直深感懊悔。于是,为先帝遗愿,他决定重启此案。

百官自无反对。

时隔二十多年,想要重新查案,可以说是千难万难。

但在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努力之下,两个月后,终于彻查完毕,确定武氏一族虽有小错,并无谋逆之举。

皇帝大喜,昭告天下,还武氏清白。

同年清明,皇帝祭奠先帝陵寝,“意外”发现太后年轻时画像,惊觉与自己十分相像。

画像经数人传阅,俱都认同。

数日后,一名曾服侍过太后的老人进宫觐见皇帝,说出了藏在心底二十多年的秘密。

当年武氏为皇后时,因受奸人挑拨而见罪于先帝,为保腹中嫡子,假做流产,实则暗中养胎,十月后产下一子,交由心腹宫女。

皇帝震惊不已,又找来数名宫人求证,确定自己为元思太后亲子。

隔天的大朝会上,皇帝当众宣布此事,并将玉牒做了更改,将自己记在了元思太后名下。

卢氏一族既除,朝堂稳定,前朝后宫再无大事发生。

就这样,过去了六年。

都是当妾,当然选未来皇帝了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