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集 秦王受谮(5 / 7)

重,沉默不语。

继续阅读

便在此时,门官入报:杜如晦求见。

话音刚落,未待李世民答言,门帘掀处,杜如晦已入房中。

字幕:杜如晦,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人,襄州刺史杜吒之子。

隋大业年间,杜如晦被征为预备官员,吏部侍郎高孝基非常器重,命为滏阳县尉,但不久之后,杜如晦便弃官而回。

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杀入长安,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为法曹参军,而后迁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视为亲信。

太子李建成见秦王府人才济济,害怕对己形成威胁,遂奏请将其属官都调外任。

房玄龄进言李世民:府中幕僚多被迁往外地,皆无可惜。只杜如晦有王佐之才,殿下为镇一方,可以不用;但要经略天下,就非其不可。

李世民便即上奏,请将杜如晦继续留幕府。其后秦王西征薛仁杲,北讨刘武周、宋金刚,东征王世充、窦建德,皆命杜如晦随军参赞军事。

杜如晦运筹帷幄,判断军势,李世民据其判断准确出击,将各地反王一一消灭。

此时太子宫中,李建成、李元吉亦在密谋共议。

李建成:来日动手,弟以为可否?

李元吉:尚且不可。

李建成:却是为何?

李元吉:此时秦王府中,虽然智谋之士皆被调离外任,但尚有许多骁勇上将,以秦叔宝及尉迟恭最为勇猛,皆是万人之敌。那尉迟恭原为刘武周部将,且为人鲁莽少谋,兄长可不惜财帛,收为己用,以为内应,可保万无一失也。

太子信以为然,遂暗将一车金银赠送尉迟恭,并寄密书道:望得将军屈驾眷顾,以加深我等之间布衣之交。

未料尉迟恭经过许多年南征北战,早非昔日打铁莽汉,且颇向房玄龄学过几部经典,闻弦歌而知雅意,便亲笔回书婉辞:末将原是编蓬为户,破瓮作窗,荒野小民。因遇隋末战乱不息、百姓流亡时局,长期沦落为盗,抗拒朝廷,罪大恶极,死有余辜。秦王赐给我再生大恩,使在秦王府注册为官,只应以死报答。末将从未为殿下立功,不敢凭白接受厚赐。倘末将私与殿下交往,则对秦王怀有二心,是见利忘义小人也。殿下要此小人,又有何用哉!

李建成览书大怒,由此便与其断绝往来。

尉迟恭回复太子已毕,复入秦王府中,将其来书呈于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公对小王忠如山岳,即使赠金积斗,我亦知公必不移志。以后太子凡有所赠,公可坦然受之,况以此知其阴谋,不亦善乎!今拒其贿,祸事即将临矣。

果然此后不久,李元吉便指使勇士夜间前来行刺。尉迟恭提前得知,却将门户大开,自己安然高卧榻上。

刺客当夜屡次进院,终究不敢入室行刺,天亮之前便即远遁。

李元吉闻报愈怒,遂向高祖再进谮言。高祖命将尉迟敬德关进诏狱审问,欲将杀之。李世民连夜入宫,再三求情辩解,尉迟恭这才得以幸免。

李元吉一计不成,又诬陷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请将程咬金外放为康州刺史。程知节却不奉命,因对李世民说道:我若离京,殿下怎能久哉!臣誓死不离京城,望殿下及早定策。

李元吉又以重金诱降右二护军段志玄,段志玄亦不肯从命。

由是秦王府中诸将皆感危险逼近,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恭、程咬金、侯君集等人日以继夜,轮番劝说世民立即行动。

字幕:侯君集,豳州三水县(今陕西旬邑)人,北周平州刺史侯植之孙。

侯君集早年为人浮夸,学弓箭不会,却号称自己勇武。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许多军功,渐被秦王赏识,得以参与各项事务谋划,受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