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集 武侯之孙(7 / 8)

恒。

诸将皆劝:刘毅造逆,自取其咎,将军何自苦如此!

刘裕顾谓众人:我回思昔日与刘毅共起义军,诛桓玄复晋室,同讨南燕逆王慕容超,共破卢循之叛,其功不下于孤。谁料其今日不听诸友之劝,非欲谋反,谁能救之!今思世事无常,人生恒变,故此恸心流涕,而不能止也。

诸将闻之,俱各潸然泪下,回思与刘毅并肩作战之时,犹如昨日情景,于是皆谓:刘毅是欲与刘裕相较,谋反并非本意,是死于不甘于刘裕之下、自己心胸狭窄之故耳。

刘裕由是还军,王镇恶因此战之功,被封为汉寿县五等子爵,食邑五百户。

刘毅既亡,辅国将军诸葛黎民劝说其兄诸葛长民道:今观刘毅之死,亦我诸葛氏将来下场。兄掌京畿,应趁刘裕未归,抢先动手。

诸葛长民叹道:人贫思贵,富贵之后则必危。今某欲为丹徒黎庶,不可得也!

于是寄书冀州刺史刘敬宣:刘毅狠毒暴戾,专横任性,自寻灭亡。今叛者皆灭,则可享天下太平也;若有富贵,愿与明公共享。

刘敬宣知其心怀异志,于是回书:某自义熙初年以来,忝任三州刺史,七郡太守,常恐福去祸降,故思避其太盈,宁可吃亏受损。公所谓富贵之意,恕某实在不敢承当。

回书已罢,且将诸葛长民来书送给刘裕。

刘裕见书说道:刘敬宣仍不辜负我也。

刘裕既平刘毅之乱,并杀郗僧施,遂吞并豫、江二州。鉴于江、荆二州凋敝残破,于是下令减免税役,并推广全国,对未作军用各州郡县屯田、池塘、边塞之税,一律免除。对于因战争被征发奴隶,也一律放还。

其时因西蜀谯纵占据益州,不服朝廷王化,刘裕即平江陵,便欲发兵讨之,于是问计于群僚,谁可领兵西进。

王镇恶进言道:末将推举一人,乃是沛县人朱龄石,字伯儿,曾与明公一同举义,共讨桓玄,攻克京师,现为西伯太守。此人武干谋略,若使为将,必能克蜀,并擒谯纵以归。

话犹未了,部将檀道济急出言道:朱龄石英名不着,亦无战功,必非谯纵敌手,益州定不能克,若至败师辱国,悔之不及。明公可别遣他将领兵前去,勿谓儿戏。

刘裕笑道:昔有东吴陆逊,今有我朝谢玄,皆未尝经历战阵,而能破敌百万之众。况朱龄石常随我领兵,孤素知其才能。镇恶之荐甚妥,今可用之,诸公勿忧。

于是遣人传檄,令召朱龄石火速入京。

朱龄石奉命进京,不拜天子,先来见太尉。

刘裕问道:我欲伐西蜀不臣,镇恶公荐卿有文武之才,若为主将西征,卿谓如何?

朱龄石答:臣重蒙拔擢,幸至西伯之守,常思报效明公,而无其径以入。今明公欲令西狩,臣何敢辞命!愿受大将军神策,仰仗主公虎威以行,则如主公亲自引兵前往。

刘裕大悦,当场书写行军作战之计,封入锦囊,递与朱龄石:刘敬宣往年兵出黄虎,无功而回,朝臣皆怨。贼若闻卿引兵再至,必使重兵把守涪城,阻绝内道,极备黄虎。卿宜出其不意,从外水进军径取成都,使疑兵出于内水,此乃制敌奇计也。锦囊中之书,待卿军至白帝城时,方可开视,依计而行可也。

朱龄石感激涕零,再拜言道:明公今番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此是以现成大功赐予末将。再如不胜,必不生还归见明公。

刘裕遂合兵符,超擢朱龄石为益州刺史,命率臧熹、蒯恩、刘钟、朱林等猛将十员、精兵十五万,前往平定益州。

朱龄石接了锦囊兵符,率众即日祭旗出师,溯流向上西行。

刘裕其后亲引大兵而出,屯于夷陵。

朱龄石大兵起行,紧守刘裕之嘱,故此诸将皆都不知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