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集 木门冤魂(6 / 7)

报,木牛流马已监造齐备,各造五千,共一万辆,足支十五万大军使用。孔明大喜,即令李丰与马均监运粮草,先于斜谷道口伺候,然后大兵尽举。

司马懿闻报孔明又出,遣使复向洛阳告急。魏主曹睿大惊,便问群臣怎生拒敌。

大将军曹爽奏道:臣举夏侯渊四子。长名霸,字仲权;次名威,字季权;三名惠,字稚权;四名和,字义权。霸、威二人,弓马熟娴;惠、和二人,谙知韬略,皆非夏侯楙可比。可令夏侯霸、夏侯威为左右先锋,夏侯惠、夏侯和为行军司马,共赞军机,以退蜀兵。

曹睿乃从其请,遣夏侯四兄弟前往河西,听候大都督司马懿调遣。并差天使随军到渭滨大营,以手诏赐司马懿道:若诸葛亮军至,卿宜坚壁固守,勿与交锋。蜀兵不得志,必诈退诱敌,卿慎勿追。待彼粮尽,必将自走,然后乘虚攻之,则取胜不难。

司马懿受诏,调集各处军马共三十万,皆来渭滨下寨。又于渭水上搭起九座浮桥,令郭淮、孙礼总督陇西军马,据北原下寨,深沟高垒,按兵休动。

二将领命,各引兵下寨而去。

孔明复出祁山,以魏延、马岱为左右先锋,升吴班为骠骑将军,假节,命督后军。

即命马岱包围魏将贾嗣、魏平,阻其出营,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源源不断。

细作报到渭滨大寨,司马懿即留费曜、戴陵率四千兵把守上邽,自率先锋夏侯霸、夏侯威渡过渭水安营,并于营后东原筑起一城,以防不虞。

诸葛亮见司马懿大军已渡渭南,知道强攻不可,即率大军西行,佯作移军攻取大散关、陇城等地,再回师进攻司马懿之状。

司马懿召集诸将会议,众将皆谓诸葛亮欲攻西围。惟郭淮力谓孔明虚张声势,是要让魏军回救西围,其真正目标却是阳遂,乃请兵前往镇守。司马懿未料郭淮能猜透孔明计谋,又不能阻止,无奈允之,令其率一万精兵去了。

当天夜间,蜀军果然进攻阳遂,因城中早有防备,未能成功而退。至此,两军相持于祁山至渭南之间,战线交互间错,连绵数百里。

孔明在祁山连下五个大寨,自斜谷至剑阁又下十四个大寨,分屯十五万军马。

这日正在帐中,忽哨马入报:郭淮、孙礼领陇西之兵,于北原下寨。

孔明谓诸将道:魏兵于北原安营者,惧我阻绝陇道也。吾今虚攻北原,却暗取渭滨。若得渡渭水之南,则进兵不难。

诸将遵令而行。郭淮见孔明来攻,急使人飞报司马懿。

司马懿暗怨孔明:我过渭南来接应于你,却玩甚么花活,非搞甚么声北击南?

但因夏侯四兄弟在营,不能独断专行,于是便唤诸将计议。夏侯惠进言道:孔明以取北原为名,实欲顺水来烧浮桥,以攻渭南为实。大都督可令夏侯霸、夏侯威提兵于渭南,待蜀兵至而击之;又令张虎、乐綝引弓弩手伏于渭水浮桥北岸,休令蜀兵木筏近桥。又令郭淮、孙礼人马尽伏于半路,引蜀兵来追,却以弓弩射之。若蜀兵大至,则可如此如此。

司马懿暗吸一口冷气:此贼比其父强之多矣!

因诸将尽在,只可依其所谏安排布置。只盼孔明智高一筹,能识破此计最好。

镜头转换,蜀兵大出。

孔明引军出了祁山大营,西行未远,便重新分兵派将:令魏延、马岱引兵渡渭水往攻北原,吴班、吴懿引兵乘坐木筏去烧浮桥;王平、张嶷去攻魏国渭滨大营。

众将领命,分头依计行事。魏延、马岱将近北原,四下喊声大震:左有司马懿,右有郭淮,两路魏兵杀来。魏延、马岱奋力杀出,幸得吴懿救了过岸。

吴班撑筏顺水来烧浮桥,却被张虎、乐綝在岸上乱箭射住,前进不得,众军跳水逃命,木筏尽被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