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骇然,汗流浃背。沉吟半晌问道:此究是何意?卿必知其详,请试为朕解之。今法不入六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当以直解,休为隐讳。
邓禹奏道:此书乃是鬼谷门创派祖师王诩所撰,只在历代掌门手中秘藏,属谶纬类典籍。其内容多是解释《春秋》经文微言大义者,又有古代神话传说,及天人感应灾祥符瑞之说,语多奇诡,凡人皆不知其要。直待其事发生之后,世人方悟。
刘秀:鬼谷门之事,朕亦曾耳闻。则朝野之中,果有其党乎?
邓禹:如何没有?我高祖皇帝创立大业之时,留侯张良便为鬼谷掌门,故将此谶呈献高祖,藏于内府,从不示人。至文帝之时,丞相陈平接任鬼谷掌门,又私录《春秋纬》、《演孔图》、《元命苞》、《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等十四种,分藏于内苑各宫。及王莽篡汉时,此些图谶及符命便多为其所用。公孙述敢称天子,且隗嚣甘愿奉其为主者,则定是其手中亦有此等图谶符命,并为江湖术士欲邀功名者曲意乱解,故增其妄念也。
刘秀:先生博学,人所不及。我闻先汉故武帝之时,就曾有谶语,道是:“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天道幽微,六七之厄不妨,只修德抚民,定可禳解;然六七四十二代汉,是为何意?当涂高者,又是何人?
邓禹:天道幽微,六七四十二是为天数,或曰四十二代君主,或曰年号,或曰期限,实未可以人力而能解悟者。至若涂高,依字意解之,“涂”指泥土,若垒“高”之,即是城墙,或是宫殿。则山高为嵩,涂高为宫,皆巍然而立。则代汉者,岂乃“魏”乎?
话外音:邓禹一番话语,竟将此谶语解开。统计两汉国祚,果然存世六七四百二十年,相传二十九帝,终被魏王曹操之子曹丕所篡。
刘秀:此事极重,孤与卿皆当秘之。
邓禹:若有泄漏,请夷臣三族!
建武七年,光武帝下诏,省罢“八校尉”中长水校尉及射声校尉。
因建都洛阳,由山东、河北、江淮等地转漕粮刍至京师,比西汉时运到长安近便数倍,且道路无大险阻,漕运简省,是故复下诏省罢护漕都尉官。
当年夏,诏拜李通为大司空。
镜头闪回,南阳起兵之时。
李通宣扬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首倡刘秀起事舂陵。
此后,刘演、刘秀兄弟在舂陵起兵,李通事败,其父李守及家属六十四人株连被杀。李通只身逃到棘阳,与刘秀、李轶会合,杀甄阜、梁丘赐。其后却背反刘演兄弟,与绿林军共立刘玄为帝,被更始帝封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到长安后又迁大将军,封西平王。
更始帝败亡之后,李通复投光武帝,到至洛阳。因娶刘秀之妹伯姬为妻,刘秀与胞妹情深,故不怪罪李通,反命为卫尉,封为固始侯,拜大司农;建武五年春,复为前将军。
此后光武帝每次出征,常令李通镇守京师。
建武六年夏,李通率侯进、王霸等进攻延岑;公孙述派兵来救,被李通大败之。李通以布衣倡义起事,助成帝业,虽有大过,但复归刘秀后为人谦恭,故此深得光武帝信重。
闪回结束。李通得任大司空宰相,便即称病不理政事,连年请求辞职。刘秀优宠有加,准其归第养病,二年后允许辞去大司空,以特进奉朝请。
建武八年,刘秀下诏发兵,派中郎将来歙为帅,征伐陇西。来歙伐山开道,从番须回军袭击略阳,攻克其城,斩隗嚣部下守将金梁。
隗嚣惊叹汉兵进军神速,率部众数万围攻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无所不用其极,必欲复夺此要塞。来歙与将士固守,隗嚣攻打累月不克。
闰四月,刘秀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