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集 鸿门真相(7 / 8)

向刘邦,自毁家族前途之理?

项羽:既是如此,叔父与彼结亲在前,于宴席间拼命遮护在后,却是何意?

项伯:我来问你,若项、刘两家一旦开战,胜负之数如何?

项羽:叔父此问,着实可笑。当巨鹿之战时,诸侯皆作壁上观,无一敢于出战。是我破釜沉舟,只以五六万军,大破王离、章邯四十万之众。刘邦之能,焉可与此二将相比?

项伯:此言是也。但亦正因王离、章邯皆为名将,且又互不相服,才为我侄所乘耳。而刘邦亦只以二万偏师,西向叩关,所到之处无论诸侯,或是秦军,无不望风而降;且长安近十万守军,亦不战归附,所谓者何?

项羽:此亦是我不解之处,请叔父赐教。

项伯:此谓得士拥戴,必得霸业;得民心者,终得天下也。刘邦文有萧何、曹参,武有樊哙、彭越,皆为用命;更有鬼谷门弟子张良为其筹谋,早已非昔日泗上亭长之无赖刘季矣。且此番既然敢来赴会鸿门,必是有备有来,岂是轻易来送死者?

项羽:叔父休长他人志气,灭我自家威风。当真决死一战,未知鹿死谁手也。

项伯:其事关要,便在于此!

项羽:此言何意?

项伯:且休论在此鸿门宴上,能否诛杀刘邦;即便杀之,其十万大军驻守灞上,必与我项家决一死战。当激战未解之时,随征诸侯三十余万大军,便未见得犹如巨鹿,更作壁上观矣。此时张良若以鬼谷令号召天下,则诸侯岂有不趁机落井下石者?

项羽:叔父之意,六国诸侯,是必与我公然为敌乎?

项伯:我若与刘邦开战,休说六国诸侯是否与我为敌,亦必趁势纷纷复国,坐享渔利;而刘、项两家,必至两败俱伤。便如当初陈胜、吴广一般下场,就此万劫不复!

项羽:叔父所言极是,侄儿计不至此。错怪叔父,且休在意。

项伯:因此而言,贤侄只以七万之众,却能裹挟四十万诸侯联军;先歼灭四十万秦军,再仗各怀鬼胎诸侯之威,压服刘邦,故有今日鸿门之会。贤侄韬略,岂是刘邦所及!

项羽:叔父谬赞,侄不敢当。便说下步,当如何行止?

项伯:若依我计,当趁热打铁,威迫刘邦让出关中,再封诸侯,自为天下霸主。

项羽听罢,哈哈大笑。

项伯:贤侄笑者何来?是谓我此计不可行耶!

项羽:侄儿岂敢!此乃高妙卓绝之策,空手套白狼,精彩之致,岂是常人能惴度之?我笑叔父大智若愚如此,亚父范增虽称智谋百端,却又等而下之矣。

事件悬疑:鸿门宴时,表面看来项羽已坐稳盟主宝座,乃为诸侯之首,其实不然。当时真正盟主并未登场,便是坐镇彭城之楚王芈心。

继续阅读

史载楚王芈心乃是项梁在乡野中找到,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牧童,其实此说大有毛病。因为若依史载,芈心乃是战国楚怀王芈槐之孙,则楚怀王之死,距鸿门宴时已达九十年,其儿子若是在世,则至少不低于九十余岁;芈心作为其孙,年龄最低估计也有五十余岁。

落魄王孙,年逾不惑,而且饱经世故,绝非无知牧童,可供项梁及项羽叔侄随意玩弄于股掌之间者,由此可知。

何况更有无数后世史家,对芈心评价甚高,谓其有帝王英略,独运大柄,挥置诸将若素君臣然,知人善任,勇智兼备,可谓一代英主。项梁死后,芈心先夺项羽兵权,不许其随同刘邦西进;北救巨鹿时,又派亲信宋义、范增对项羽加以制约,怀王英略,可见一斑。

怀王芈心虽然不曾亲征,但在两路征伐大军之中,皆都安插心腹,借以监管大军,控制诸侯。西征军中,张良因何忽然出现在刘邦面前?又因何接受项伯建议,力劝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