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集 乐羊子妻(7 / 8)

城,在今山西孝义西南。

吴起经营河西,其功甚巨。

魏文侯为使西河之地永为魏国西境,请国师子夏亲自坐镇西河。

子夏奉命,遂带弟子齐人公羊高、鲁人谷梁赤、魏人段干木前往,并与师兄子贡弟子田子方联手,在此讲学布道,形成着名儒家西河学派。

子夏是孔子门下着名弟子,姒姓卜氏,名商,字夏,南阳郡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名列孔门七十二贤,更为孔门十哲之一,被世人尊称卜子,而不称名。

子夏个性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在孔子门下以善文学着称。曾任莒父县令,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

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子夏遂前往魏国,收李悝为弟子,且被魏文侯尊为国师。吴起弃儒学兵,建功立业归来,复拜子夏为师,再为儒家弟子。

画外音:子夏为孔子晚年弟子,故不似颜回、曾参等严守孔子之道,而颇具经世倾向。亦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依据当世之政,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以经国治世。子夏是继孔子后系统传授儒家经典第一人,对儒家文献流传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传经鼻祖。其在西河讲学意义重大,不仅对秦、楚、赵、魏怀化易俗,更培育出大批治世良材,催生法家。

子夏传《易》,并作《子夏易传》传世。既熟知《易》之象数、卦气等仲尼古义,又能创发“观其德”新义,将易学发扬光大。除《易》经之外,子夏于诸经也皆有钻研,尤善于《诗》、《乐》,又研习《尚书》。又发挥《春秋》微言大义,弟子所作《公羊传》及《谷梁传》,都出于子夏亲口传授。孔子述而不作,只参与整理编订六经;而子夏所传经学,则对弘扬孔子学说起到关键作用。在孔子去世后六七十年间,子夏办学成就与影响最大。

子夏门下弟子,除法家之祖李悝,兵家奇才吴起,更有卫人商鞅,魏人范睢。纵横家门徒张仪,下山之后亦曾拜子夏为师,讨教儒法之学。

子夏亡于魏文侯四十七年,终寿于一百单八岁。

镜头转换,按下李悝变法,卜商授儒,复说列国之事。

周威烈王八年,郯国为越国所灭,国境并入越国为县。

同年齐国灭薛,齐相陈恒子田常擒执薛君,放置舒州,并改舒州名为徐州。自此之后,薛国即为齐国下邑,封给相国靖郭君田婴为食邑;田婴死后,孟尝君田文继封于薛。

次年晋侯患疾,请医家掌门秦国医和诊治。医和号其脉象,诊断曰: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生,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疾入膏肓,不可治也。

继续阅读

画外音:医和此论,乃为阴阳学说起源。医和乃是神医扁鹊再传弟子,与师弟医缓并肩齐名,使上古医道臻于大成,并创脉学传世。

其后未久,晋幽公果然病逝,子姬止即位,是为晋烈公。

晋国韩氏都邑原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于此时迁到宜阳(今宜阳韩城);至韩景候时,又迁至阳翟(今禹州),就为韩国之都。

周威烈王十四年,齐国瘟疫大起。齐人不识其病,举国恐慌。以今之医学手段观之,乃为流行感冒,此亦是中国最早关于流感记载。

齐国流感遂为人类所识最古老疾病,同时也是对生命危害最严重疾病之一。

周威烈王十八年,齐宣公四十八年,齐国攻陷郕邑。郕君就此失国,国土为齐、鲁二国瓜分。遗民为纪念故国,以郕字去除邑旁为氏,遂为“成”姓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