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报无终国君嘉父,遣大夫孟乐来朝。乃升殿接见,问其何来。孟乐进献虎豹之皮百个,言说无终国君仰慕晋德,情愿率西方诸戎受盟内附,如当年奉事晋文公之故事。悼公集诸将商议,众卿皆谓戎狄无亲,不如伐之。
司马魏绛力排众议:臣谓不然。欲南定荆楚,必要西和诸戎,以免后顾之忧。
晋悼公:卿言戎可和乎?因何而作是论?
魏绛:以臣论之,和戎之利有五。
晋悼公:有何五利?
魏绛:戎与晋邻,其地多旷,贱土贵货,我以货易土,可以广地,其利一也;侵掠既息,边民得安意耕种,其利二也;以德怀远,兵车不劳,其利三也;戎狄事晋,四邻震动,诸侯畏服,其利四也;我无北顾之忧,得以专意于南方,其利五也。有此五利,君何不从?
众卿闻而皆服,晋悼公由此大悦。
于是即命魏绛为和戎之使,同孟乐至无终国见其国王嘉父,代国君悼公致意。
嘉父甚喜,乃号召山戎诸国皆至无终,歃血定盟。其盟辞曰:
今晋侯嗣伯诸侯,主盟中华,诸戎愿奉约束,扞卫北方。不侵不叛,各保宁宇,如有背盟,天地不佑!
魏绛以此盟约回报,悼公大喜。
公元前569年,鲁襄公四年。
是年春,鄫国难以立足,乃依鲁国上卿季文子之策,请求投降依附鲁国。
莒、邾两国以为鲁国行为霸道,不合周礼,恐将来难免也为其吞并,由此两国结盟,反对鄫国属鲁。鲁襄公遂与大夫孟献子专程如晋,请于晋悼公。
鲁襄公:鲁国地域褊窄,贡赋不足晋国之用;而鄫国不向上国纳贡,故我欲得鄫国贡赋以献上国,不亦可乎?
晋悼公听罢大笑,便准其君臣所请。
同年十月,莒国、邾国从东西两面出兵,进犯鄫国,以伐其降鲁之罪。鄫国求援于鲁,鲁襄公遂派大夫臧孙纥为将,前往援鄫。臧孙纥身材矮小,喜穿狐皮棉袄,貌不压人,智计不凡。因不援鄫危,反率军攻入邾国,创“围邾救鄫”战例。
未料狐骀一战惨败,鲁民束麻迎接阵亡将士,竟成后世丧葬习俗,谓曰披麻带孝。
鲁邾大战同年夏,楚人以背楚附晋为由,发兵进攻陈国,同时命陈国附庸顿国伺间袭扰。为此陈人暴怒,不顾楚师来伐,反而发兵包围顿国,顿子逃亡入楚。
画外音:顿国乃是周武王灭商之后所封,姬姓子爵,建国于淮水中上游地区。故亦称顿子国,都城在今河南商水县顿国故城,后为陈国所迫南迁,便号南顿,与陈、项、沈三国相邻。顿国自从建立以来,稳定度过西周及春秋早期,自春秋中期始在陈、楚、鲁、宋、晋等大国争霸夹缝中艰难生存,或失或续,到公元前496年终为强楚所灭。
楚共王二十三年,吴王寿梦派大夫寿越赴晋,解释不会鸡泽之故,并请修好。
晋悼公便率盟国诸侯,与吴王寿梦会于戚,命各国戍以备楚。
楚共王再次出兵,先遣使质问陈国叛楚原因。
陈侯答复来使:贵国令尹子辛屡侵我小国,以满足其私欲,奉之不足,由此叛焉。
楚共王闻报大怒,立杀子辛壬夫。陈侯对此毫不理会,仍参与晋吴戚邑之盟。
晋卿范宣子士匄权衡得失,乃进言道:我丧陈矣。楚王杀子辛以固陈盟,可谓用心尽矣。陈背楚而从我,楚王为讨贰而立子囊为令尹,必改其前行,而疾于讨陈,无果不休。陈近于楚,其民朝夕有急,我能不往救乎?有事,非吾事也;无之而后可。
其意甚明,是主张放弃陈国,干脆让给楚王,以免鞭长莫及,疲于奔命。晋悼公知其所言为实,但恐因此而使诸侯失望,故不肯应。
继续阅读,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