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来,周边蛮、夷、戎、狄各族,皆已纷纷兴起,渐渐壮大,且都虎视眈眈,欲侵中国。华夏民族其实已到危险时刻,而周天子及诸侯皆都懵然不觉。只有齐桓公及管仲明察时局,并抢先动手,止住一场巨大民族灾难。其实周边少数民族,也是与华夏同源,只不过未曾遵从周礼而已。
便在东周之初,蛮夷各族乃沮向化之心,并乘春秋乱世屡次侵入中原,严重威胁华夏民族安全。西周覆灭,便是西北犬戎民族作祟,直接导致如此结果。其后山戎民族又起,其势更猛,且为后来东胡、鲜卑族祖先。因其强大凶悍,诸夏北部燕、邢、曹、齐、鲁等国均都深受其苦,穷于应付,无力出击。倘若任其壮大,不仅天下难得安宁,华夏文明可能因此断绝,亦非危言耸听。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灭亡于比其更为落后部族,且都亡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唯独中华文明逃过一劫,是为齐桓公攘夷之功。
上古时代,河北区域乃是千里黄泛区,除燕、邢、卫三国,余者皆都人迹罕至。故曰仗义救燕虽是正道,也是畏途,齐桓公虽去,别国皆都不从。鲁侯并道:“师行数千里,入蛮夷之地,必不反矣。”可见齐桓公此去伐戎,其实凶多吉少。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至此山戎族彻底灭亡,余部逃到辽西,转为游牧民族,便是东胡,直到三百年后才恢复元气。几匹老马,一窝蚂蚁,亦就此拯救燕齐,改变历史,使华夏文明得以延续。不但如此,且将山戎民族游戏秋千,特产冬葱及戎菽带回中原。此战而后,中原势力方始延伸到滦河流域,甚至辽西地区,并使燕国成为该区域实际控制者。
周惠王八年,五月癸丑日,卫惠公去世,公子赤继位,是为卫懿公。
卫懿公生于王侯之家,自幼生活安逸,对民间疾苦一无所知,故在继位之后,终日只知奢侈淫乐,臣民皆都心怀怨恨。
懿公爱鹤成癖,遂在宫廷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等处大量养鹤。并给鹤封官,上等鹤竟食大夫俸禄,较次者食士禄。外出游玩,也必带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
周惠王十一年,齐桓公以卫国曾参与王子颓之乱为由,奉周天子之命伐卫。
卫国不敌齐军,懿公贡献珠宝货物贿赂齐国,并请罪于周,齐军方才退兵。
周惠王十四年,齐国又以拒不参加会盟为由,攻伐莒国。
画外音:莒国是属嬴姓子爵,商朝时初封于计,传说是少昊之后,伯益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部族。周武王克商,封兹舆其于莒,东临沭河,西傍柳青河,称为纪公;自纪公以下,皆为己姓。莒国历史远较齐国为久,在殷商朝时称为姑幕,春秋时期方改称为莒。疆域东起黄海,西至沂水,南达今江苏赣榆,北至今昌邑县境,是东方第三大国,仅次于齐、鲁。莒国乃东夷古国,正是齐桓公尊王攘夷对象,故此齐国所主会盟,莒国都不参加。
齐桓公当初尚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此时却似不念旧德,不久便起兵伐莒。当时东夷诸国贵族与国君,若因政变在本国无法立足,都喜投奔莒国。齐公子小白居莒之时,来此避难者还有谭君及鲁公子庆父。因鲁国人赂莒交出庆父,又食言不送贿款,鲁、莒二国因此数次发生战争,莒国终被打败。鲁庄公恐莒国报复,由是在城诸及防城驻军布防。
齐桓公伐莒,莒国自知不敌,于是南迁以避其锋。桓公获胜而归,莒国于是南灭向国,复又向北蚕食,占领杞国一邑。
周惠王十五年,鲁庄公姬同逝世,在位三十二年。
庄公有三个兄弟,分别是庆父、叔牙、季友。庆父专横,拉拢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并与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哀姜无子,庄公死前又未指定继嗣,故此造成叔侄争立。
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