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死,各地义军早已应接不暇,如今天下最大的义军乃是我们还有和陈友谅两股。”常遇春插话道:“刘先生的话来说我们与陈友谅必有一战了?”刘伯温说道:“没错,我们应该先求和,那陈友谅不然不肯,求和不得,周边义军谁还向着他,到时候大王便可一统天下之义军。”
众将领意见不一,徐达、汤和为首的朱元璋亲信一派,一言不发,是等着朱元璋的决断,朱文正等主战将领不同意主和,其余半数人都是齐齐同意主和之法。
朱元璋想了想,心中感到有些屈辱,但刘伯温说的还是有理的,朱元璋说道:“主和主战之事咱自有决断,先散了吧,明日再通知你们。”一众将领再有意见也憋在心里了。
等到半夜,朱元璋召见了刘伯温,朱元璋在吴王府坐着,写着什么,刘伯温入门先拜道:“刘基,参见吴王。”朱元璋头都不抬给他指了指一旁的座椅和案几之上的文房四宝,刘伯温坐下不知该怎么办,看向朱元璋,朱元璋斜瞥着他说道:“哦?先生不知道咱找你何事?”刘伯温说道:“我,知道。”朱元璋说道:“那还不写?”刘伯温恭敬的说道:“只是不知大王桌上为何有四张绢帛?”朱元璋放下笔,那个‘忍’字写的苍劲有力。
朱元璋说道:“咱听你之言颇有道理,咱不仅要向陈友谅求和,还要向那北面的皇帝求和!那王保保!那脱因!”
刘伯温大惊,说道:“王上居然想的比我更深,更远,更大胆!伯温佩服。”说完弓腰施礼,朱元璋表面不动声色,心里却十分受用,朱元璋说道:“不仅路上咱要拉拢,海上咱还要拉拢,如今整个朝廷的水师都在脱因手中,也不得不曲于委蛇。”刘伯温听到朱元璋成语中的错字也不纠正,说道:“王上思虑深远,伯温佩服。”
朱元璋看着他,一会站起一会坐下的样子,说道:“伯温啊,不必站着了,写吧,越低声下气,咱越安全!”朱元璋咬牙切齿的说着,还把那个忍字撕了个稀巴烂。
刘伯温当即坐下,笔走龙飞,不一会便写好了。
刘伯温说道:“王上,我写好了。”朱元璋说道:“念来听听。”
刘伯温看了看朱元璋,略有些踟蹰,还是说道:“咳咳,‘五月日,谨致书大元皇帝阁下,某昨遣洪皓输恳切之诚,惧道途梗塞,或不时布闻,则又令百室进书御者。既遣使者于庭,君臣相聚,泣而言曰: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大国之征小邦,譬孟贲之搏僬侥耳。以中原全大之时,犹不能抗,况方军兵挠败,盗贼侵交,财贿日朘,土疆日蹙。若偏师一来,则束手听命而已,守奚为哉。恭维大元先烈,以勇武之重,行吊伐之师,谋略如神,威权不世。其用兵之妙,与黄帝争驱。遂西平小邦,南取中国,极天所覆,混为一区。此岂载籍所有哉……’”
读到此处,朱元璋已经开始骂道:“怎么能如此不要脸面!”刘伯温不答。
朱元璋摆手让其继续。
“是天地之间,皆大元之国,而无有二上矣。亦何必劳师远涉,然后为快哉……伏望皇帝阁下,恢宏远之图,念孤危之国,回师偃甲,赐以余年……社稷存亡,在阁下一言,某之受赐,有若登天之难,而阁下之垂恩,不啻转圜之易,伏惟留神,而特加矜察焉。谨再遣使资政殿学士、朝请大夫、文安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杜时亮,副使武功大夫、开州刺使、武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朱汝为特诣行府。傥蒙许使参见,而受约束,幸甚!素秋将杪,冀益顺时保重,永绥寿祉。”
朱元璋一是敬佩刘伯温可以将降表写的如此感人肺腑,卑躬屈膝,二是恨,刘伯温太过有才华,自己让他干嘛,他便实实在在的去办,让自己好下不来台。
朱元璋捂着自己的胸口,自己着实是被着短短几句话气的胸口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