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唐顺宗禅位,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
### 二、政治军事成就
* **削藩收权**:宪宗即位后,决心“以法度裁制藩镇”,对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战争,史称“元和削藩”。他先后平定了西川节度副使刘辟、镇海军节度使李锜、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等叛乱,使唐朝出现短暂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 **政治改革**:宪宗在政治上赋税按省估折纳,规定观察使须先征用所治州之税,不足时方可征所属其余州之税,减轻了纳税者的负担。同时,他下诏蠲租税,出宫人,绝进奉,禁止南方掠卖奴婢。
* **重视文教**:宪宗重视文教,倡导文学,为元和文坛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元和时期的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颇重的一笔。
### 三、个人性格
* **虚心纳谏**:宪宗继位以来注意树立良好的政治风气,鼓励大臣直言极谏,自己则虚心纳谏,“为君推诚,为臣尽忠”是其调整君臣关系的准则。
* **晚年变化**:宪宗晚年好神仙,求天下方士为他合长生药,而多服金丹,性转躁急,左右宦官往往获罪。
### 四、死因
* **被宦官谋杀**: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宪宗暴卒,据说是被宦官内常侍陈弘志和王守澄合谋毒死。享年42岁,在位15年。
综上所述,唐宪宗李纯是一位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但也因个人性格和晚年决策失误而留下遗憾的皇帝。他的正史记载详细记录了他的生平、政治军事成就、个人性格及死因等方面,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 唐宪宗李纯野史传记
## 引言
唐宪宗李纯(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本名李淳,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于805年至820年在位。作为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之长子,李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与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本文将基于历史资料与野史传闻,勾勒出一个更为立体、生动的唐宪宗李纯形象。
## 早年经历
李纯出生于长安东宫,初名淳,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与机智。六七岁时,唐德宗李适曾将他抱在膝上,笑问其身份,李纯答曰“第三天子”,令德宗大为惊奇。这一回答不仅展现了他的机智,也预示了他未来将成为皇帝的命运。贞元四年(788年),年仅十一岁的李纯被册封为广陵郡王,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 政治斗争与即位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纯被立为皇太子,并在同年八月正式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元和”。然而,他的即位并非一帆风顺。宦官俱文珍等人于同年八月逼顺宗退位,拥立李纯为帝,这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他的在位时期与“元和之治”紧密相连。以下是对唐宪宗李纯与元和之治的详细解析:
### 一、唐宪宗李纯简介
* **生平与登基**:李纯(778年—820年),初名淳,后改名纯,唐顺宗李诵长子,唐德宗李适的孙子。他自幼经历战乱,少年时期胸怀大志,常翻阅历朝实录。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李纯即位为帝,年号元和。
* **政治风格**:李纯在位期间,致力于改革弊政,平定藩镇,以恢复大唐的盛世景象。他提升宰相职权,重用主张裁抑藩镇的大臣,如杜黄裳、武元衡、李吉甫与裴度等,形成了较为开明的政治风气。
### 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