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想象。
这就是集英社这种模式的最邪恶之处!
它要求作者进行连载发表!
集英社的所谓连载出版革命的本质,就是边写边发表的与一次性投稿的有什么区别。
这让高贵的作家职业沦落尘埃,成为流水生产线的卑贱工人。
…………
这个模式的阿克琉斯之踵。
就是没有时间沉淀、修改。
我们日本的电视剧也好,漫画也好,都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追求“篇幅”。
尤其是电视剧,《信子和老婆婆》、《阿花小姐》等晨间连续剧,动辄就是一百五十集,两百多集。漫画也是如此,周更这种模式,也是集英社的魔鬼编辑部发明的……
现在,这种糟糕的氛围又被带到了文学界。
…………
日后的日本文坛,可能会陷入“查尔斯·狄更斯”陷阱。
查尔斯·狄更斯,着有《双城记》、《雾都孤儿》、《伟大前程》等高水平作品,是如果评选“史上最佳家20”的有力竞争者。
可他的文字,繁杂冗长,尽管文笔很好,却让人昏昏欲睡。为什么?
不是因为他不会写作。
而是因为……
他的稿费,是按字数计算的。
开玩笑,那只是误传。他实际上是按连载篇章数收稿费。
其实意思也差不多。为了填满每次连载所需的长度,必须写一些垃圾文字。
…………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时间思想深度和写作能力就无法取得飞跃性的进展。
缺乏时间的沉淀,集英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会使日本最大规模的“文学垃圾堆”。
年轻时候写作,总会有一个梦想。
有一天能亲手把自己写的书放到书架上的。
我们《南的桥周刊》打算做的,就是那时站在文学殿堂的大门口,伸一只手给你,帮你也迈进来。
《南的桥周刊》,年轻的作者,可以保持初心,努力朝文学的天花板进发,有朝一日跌跌撞撞地跌进文学的殿堂。
那时,你会有讲不完的故事,想不完的讲法,只恨时间太少。
————《南的桥周刊》相贺高
…………………………
《南的桥周刊》的这篇文章,在业内引起极大震动,一部分文艺青年怀着文学梦想,加入了一桥出版社《南的桥周刊》的阵营。
东电系的纸质媒体阵营,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立刻进行了回击。
“日本文学的发展前景,并不一定就是只能写出投读者所好的媚俗文字。因为全球化的潮流势不可挡。”
“现在在写连载的这帮20多、30多、40多岁的年轻人,再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未必不能成为大家。”
“实际上,我笃定,未来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一定会出现在集英社的作家群体。”
———《文艺春秋》石森章太郎
…………
“连载最重要的,是读者的体验时间。”
“一部100万字的,一口气读完,也就是一周。”
“而同样是100万字的,花费三年连载完,读者就会在体感上有与书中角色们相同的波澜壮阔。”
“我个人最喜欢的文学作品《男儿当大将》(嗯,集英社第一代台柱子,我把漫画也视为文学),正是因为它的连载机制才有了与故事相匹配的年代感。”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严肃和通俗之间,连载和一次性投稿之间,是没有界限的。”
“另外,请一桥出版社收起那份廉价的傲慢,工人们并不是卑贱的!”
———《friday》高仓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