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青羊山起义军。
青羊山起义军最早是由陈琦兄弟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来两兄弟战死,由陈琦的儿子陈卿继续起义,并且逐渐起势。
他们最初在河南潞县的青羊山起义,因而有了名号。
嘉靖三年,陈卿在风则岭建立马武寨,开始不断出击,劫富济贫,嘉靖四年,地方官兵镇压,被起义军打败,潞城、黎城、壶关、潞州大部分地区被起义军占领,河南林县、河北涉县也成了起义军基地。
太行山从南到北有八条山径可以通行。
其中第三径的白径和第四径的滏口径是连在一起的,成一个往右倒的“u”形。
太行八径当中,第二、三、四径是无法横跨太行山的,也就是说,这三条路是通往太行山深处的,且不会腹背受敌。
青羊山起义军在嘉靖四年几乎占据了白径和滏口径的内半段,并有东出太行之势,经常袭扰平原。
已经不是普通的盗匪了。
因而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兵合力剿匪,第三次围剿的时候发动了十二万大军,终于在嘉靖七年攻破马武寨,历史上,青羊山起义军也就到此为止了。
可是王绛阙在嘉靖六年加入了青羊山起义军。
嘉靖七年面对第三次围剿的时候,陈卿听从了王绛阙的建议,放弃了马武寨,不再扼守白径和滏口径,改变了向东扩张走出太行山的策略,转而深入太行,积蓄实力。
潞县在潞州的东北方,因为潞州是潞安府的府治,起义军一直以来没能攻打下潞州,只是占据了潞州北部。
放弃马武寨后。
青羊山起义军从潞州北面绕过,沿河向西,翻过太行山西麓,来到沁源盆地,攻打下了沁源县,相比于守在白径和滏口径中间的马武寨,沁源县的地理位置要更好一些。
沁源西面是太岳山,东边是太行山,两山交汇,北面被封住。
大军从西边来的话,只能从南面绕过太岳山沿着沁河逆流北上,而起义军可以顺流而击,对付水军其实不成问题,东面的敌军需要翻过太行山西麓,从东北和东南两个口子过来。
东南边几乎没有路,地势极险。
起义军就是走这条路过来的,这也就是没有敌军阻击,否则只需要百人,就可以扼守山口。
东北倒是有条通道,但两边都是高山,通道极为狭窄,有两千精兵扼守,便是数万大军也难以攻破,可以说,在沁源这块地方,东面的敌军基本上是鞭长莫及了。
而山西的敌军。
除非大规模出兵,绕太岳山北上,否则难以击破,以前起义军扼守白径和滏口径,一旦成势,他们占领的地区,在战国时期还有个名字——上党。
此地号称“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地势十分险要,官府不管不行。
自然全力围剿。
如今窝在沁源这个山窝窝里,丢了个小县城而已,山西那边也懒得发兵。
沁源虽然耕地不多,但水资源丰富,供养十多万人口并不是问题,山林资源丰富,更是天然的牧场,可以养殖数十万头牛羊。
起义军自从嘉靖七年转移到沁源后,经过九年的发展,这里已经别开生面了。
占领沁源后,起义军按照王绛阙的指导纲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土豪、分田地,进行了土地革命。
对于官吏士绅则进行了公审。
将恶劣分子直接吊死之后,接下来便进行劳动改造。
要改造的不光是这些官吏士绅,就连起义军也是一样的,虽然他们最早是为了反抗暴政,嘉靖年间的土地兼并已经极为严重了,苛捐杂税从来都是农民负担,士绅老爷们是不交税的。
但农民起义普遍会面临一个问题。
那就是起势之后会忘记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