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者,可见这条路一直都并不平坦。
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在音乐圈混的极好,甚至是天王天后们,偏偏对好来坞电影趋之若鹜?
细细分析的话,其中一小部分,单纯就是因为膨胀的心态,到大银幕上为了玩一票,就比如鲍勃迪伦,他就是这样的心态。人家不管电影有没有成绩,获得的恶评有多少,只是单纯就是玩一把就走。
还有一部分是真的就喜欢演戏,把成为演员当成一种梦想,只是碰巧唱歌先成了名,就比如威尔史密斯,在拿到格来美后,立即就来到好来坞寻找机会,时间才没过去几年,就已经有无数观众,忘记了这货其实之前是个大歌星。
但更多歌星不惜代价走上这条路,其实是因为音乐圈的危机感。音乐圈可谓是风云变幻的速度极快,今天红遍全北美,明天就有可能被歌迷抛弃,从而成为过气歌手。
严格来说,好来坞演员的保鲜期也并不长,但那要看和谁比,如果和音乐圈的波涛汹涌一比,成为一个电影明星的保鲜期,远远要长过一个歌星。
像是泽塔琼斯、马克沃尔伯格、拉夫海维特等人,如果当初他们没有转行进入电影圈,如今恐怕早就已经被人忘记了。恰恰这歌星们,看到的都是如同威尔史密斯以及詹妮弗洛佩兹这样的完美双栖巨星,并没有看到这条路到底有多艰难。
“那些电影公司是怎么想的?难道指望这些歌星,能够在电影中好好唱歌?”
尼娜今晚看到了好几位儿时的偶像,她在好来坞跟着韦恩一起,接触到的电影公司高管可一点都不少,所以十分清楚,这些大歌星去大荧幕上表演,等于放弃了自身所有优势,失败的概率远远高过成功。
“这个问题,回头你可以和杰夫去聊聊。”韦恩笑着摇了摇头,伸手指了指助理小姐,半正经半调侃道:“我明确的告诉你,好来坞电影公司,之所以不拒绝这些歌星,就是为了让他们在电影中好好唱歌。”
代表资本的电影公司从来都不傻,歌星纷纷从影,跟电影公司的深谋远虑不无关系。让享誉全北美的歌星,在自己电影中扮演角色,既能够引入新面孔,同时又可以吸引他们的歌迷走进影院,只从这方面来看,比单纯推出新人要保险的多的多。
大多数电影公司也是这样做的,他们给歌星们安排的表演任务,就是在电影中给我好好唱歌。电影公司和院线公司,可一点都不在乎影评人和媒体尖酸刻薄的谩骂,再说了,骂也骂的是那些出演的歌星,与幕后的电影公司有什么关系?
别看歌星主演,或者作为配角的电影,往往在票房上都没有什么太好的表现,可这些电影一旦从电影院下档,会立即成为录像带市场上的主力军,歌迷与影迷的脑回路有很大不同,大批歌迷愿意为自己的偶像买单。
随着时间的发展,音乐圈的歌星走向好来坞,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那就是复古歌舞片的短暂走红。
自从妮可基德曼主演《红磨坊》,以复古歌舞片的方式风靡全球后,如同吸血鬼一样的好来坞片商们,就像是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一样,纷纷开始制作成本低廉的歌舞片。
就连百老汇经久不衰的名剧《芝加哥》,也在短时间内被搬上大荧幕,借着短暂的复古歌舞片风潮,无论是票房还是奥斯卡,都得到了喜人的成绩。
事实也证明,复古歌舞片只是一股风潮,刮风一样刮过去后,就真的再次恢复到了无人问津。虽然好来坞的电影公司们,仍旧对拍摄歌舞片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但却没有任何人愿意轻易放过这座金山。
于是储备能够胜任这类型电影的演员,就成为了很多公司的备用选择,有一点始终是没办法否认的,把一个天生就拥有唱歌天分的歌星,给训练成为一个达到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