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不拘身份、年龄,哪怕是奴隶,也能参加。
故而,北至漠北,西至河套、青海,东至科尔沁、黑龙江,只要有本事,都了来参加。
前十名将直接被收入侍卫司,成为三等侍卫;前三十名,会安排入汗部,担任百户官。
余者,则被纳入御营或者边军,担任什长或队正。
同时这群人都会获得三十块银圆的赏赐。
毕竟蒙古人都是最现实的,到手的钱财最为安稳。
可以想象,长此以往的话,蒙古精英将会被吸纳入大明的官僚体系中,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
一如科举。
“嘿嘿,儿子急缺人才嘛!”
辽王不好意思道:“除此外,儿臣还去了一趟科尔沁草原,招纳了一千骑兵,如今正在古北口附近等候……”
“行,我知道了。”
朱谊汐摆摆手:“我会让京营帮你操练的,半年后必然成精锐。”
“谢谢父皇。”
辽王大喜过望。
谁知,皇帝给予他的好处并不止这些。
“太平日久,绥远和察哈尔的蒙古人生育了不少,户口勐涨,待你去就藩时,就带三千帐去辽国吧——”
“父皇!”辽王一怔,然后就是狂喜,旋即又感动莫名。
“你大哥就藩秦国,我舍了五千京营,你去辽国,几千帐牧民我还是舍得的。”
“那父皇,民户能让我拉走三千不?”辽王舔着脸,得寸进尺。
朱谊汐被气笑了:“你好大的胃口,三千户你知道是多少人吗?”
“顶多百户,儒、释、道,木匠、铁匠、陶匠、瓷匠、篾匠、金匠、石匠、皮匠、铜匠、漆匠……”
“别看人数少,你要是用的好,抵得上千军万马。”
百户人家,虽然少了些,但到底能紧凑出一个缩减版的手工业出来。
这对于一穷二白,游牧占主体的辽国来说,很是难得。
别的不提,光是一个羊毛纺织,就足以让河中地区进行经济腾飞。
至于说辽国起来后,会威胁大明的安全,这就属于杞人忧天了。
南边的波斯、北边的里海,不比安西那样贫瘠之地好吗?
况且,就藩就是殖民,经济、文华上进行殖民,必须要人手来用。
“儿臣叩谢父皇。”辽王欢喜地应下。
百户汉民,一千蒙古骑兵,两百蒙古进士,三千帐牧民,再加上辽国境内的安西边军,辽国确实稳了。
待其走后,朱谊汐倒是露出一丝笑意。
辽王十八岁,明年十九。
虽然其一直不着调,吊儿郎当的,但从小的严苛教学,让他具备了中上之姿。
如今在八部观政一年有余,算得上是成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