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朝廷越加频繁的向李舜臣下令“支援济州岛“,可以看出朝鲜朝廷本身也越加关注该岛的地缘政治价值。
在日本第二次入侵的庆长之役期间,三个国家都没有改变对济州岛的关注,丰臣秀吉在 1597年 6月至 7月下令攻击济州岛,将占领济州岛视为面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然而,日本水军在鸣梁海战中大败,陷入无法占领济州的局面。
另一方面,明朝却担忧济州岛一旦为日本占领,则敌船可以自由于海上来往通行,迅速做出出兵朝鲜的决定,这是基于对济州岛的地缘价值而做出的判断。
基于同样的原因,许多济州岛的牧使和判官也都向朝鲜朝廷强烈主张,要求派遣武官前来防守。
结果,虽然最终没有在济州岛上爆发战斗,但从1593年下半年到战争结束,济州岛还是因其地缘价值而引起了周边各国的注意。
熟知这段历史的秀家自然很清楚济州岛对于朝鲜战略的重要性,拿下济州岛之后,便使得日本水军对木浦军港有了更前哨的压制基地,将李舜臣水军的行动范围挤压在罗道内。
历史上李舜臣水军之所以能大胜日军,既有其指挥得力的功劳和日军不识水纹的问题,也有日水军动员行军线路过长的缘故。
拿下了济州岛之后,日水军完可以以济州岛为基地,就近压制巨济岛和木浦军港。
退一万步说,李舜臣水军就那么几艘船,他只能坐到以点破面,日军完可以以济州岛、对马岛两个岛屿为前进基地,分别给东路军和西路军运粮,李舜臣的水军难道还能一分为二去打击两路的运输线路吗?
只要粮食上了岸,日军的运输部队始终是有办法压制到处游荡的义兵的。
后期之所以日军后勤线被卡到庆尚道善山北上不去,其中未尝有海路支援断绝使得陆上日军军心涣散之故,不然以日军的战斗力,怎么可能连几个刚扔下锄头的义兵都打不过。
秀家派人占据济州岛算是在给秀吉的策略擦屁股了,3050人只是一个打前哨的。
等到第七兵团小早川隆景扫荡罗道时候,完可以书信一封让立花宗茂带人支援长船定行,再由小早川隆景陈述给秀吉,让他派水军加强济州岛和罗道水防。
秀家不是真的想要帮秀吉擦屁股,这次征朝他的盟友和自己是实打实的出人的,这几万军卒的后勤保障是必须要保证的。
秀家不可能看着自己的家臣武士活活饿死在朝鲜,也不可能看着小笠原秀贞、左久间盛政等人的军势因为运粮不济倒是非战斗减员。
对于日本来说在朝鲜占据优势似乎也没有太多的坏处。
而且占据济州岛之后,对于秀家来说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忠清道、京畿道搜罗来的物资、财货、人口,不必要翻山越岭去江原道之后再上船起运。
可以直接在平泽、唐津和仁川,从汉江和安城川直接登船,经过济州岛转运之后运送至关东填充人口。
而且最关键的还有一个好处,济州岛是朝鲜官方马场,在朝鲜就有“生了孩子送到汉阳,生了马送到济州”的谚语。
自13世纪开始从蒙古进入济州的,此后进行了大规模饲养,为济州的农耕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鼎盛时期马匹数量达到2万匹左右。
蒙古的统治是济州马饲养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契机。蒙古于元宗14年(1273年)平定了三别抄后,在济州岛设立了耽罗总管府,并将这里作为军马基地饲养大量马匹,准备攻占南宋和日本。
没有勐兽的广阔草原是饲养和放牧马匹的最佳环境,蒙古先后转运了3万匹种马至济州繁育,拥有发达的畜牧技术的蒙古人在济州饲养马匹的过程中自不可避免地将技术传授给了济州岛民。
虽然秀家手中没有具体的马匹数据,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