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总督与清代的总督是有很大不同的,或者几乎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清代的总督往往是常设职位,也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职权很大,并确实像影视剧里一样如同一个土皇帝,军事、行政、粮饷、河道和巡抚事什么都管。
但明代不是。
明代的总督基本都是因事而设,属于中央派到地方以中央的名义临时负责某项事物,并除了负责的具体事项(通常是军事)外通常没有地方行政权利。
由于是为了代表中央,并基本上都是督办军务,所以明代的总督必须得是中央官员,并通常最差也得有一个兵部侍郎的帽子。
袁继咸来督办军务前被紧急加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就是这个道理。
加佥都御史是为了让总督们能够对地方官员有监督纠劾的权力,是为了强化实际督办军务的能力,否则光凭一个唬人的帽子是没人听的。
但仍然没有行政权。
因而袁继咸对章旷,就只能留在身边或者派他配合并还得是在李平允许的情况下暂时负责沔阳的军务,想给他实际行政权是不可能的。
正是这样的总督权力结构让袁继咸的突然被换看起来既不太正常,但也正常。
并且,袁继咸当初这个军务总督是大明朝廷在清兵还没有退出关时为应对湖广糜烂的战局紧急廷议后增设的。
也就是说这既是一个新岗位,也没有时间走正常的官员选拔任用程序。
当时刚从被谪戍的贵州起复不久并正在河北总理屯田的袁继咸只不过是因为靠近北京以及附近那些履历够格的官员们都在应对入关的清军才捡了个便宜,其资历确实略浅一些。
而且,袁继咸的任命也当时就被明确了是临时负责一下,并没有正式任命。
当清兵退出关后,当大明朝廷终于可以有精力和有时间去顾及南方时,他们发现总督江西、湖广和应天军务这个岗位仍是有必要的,并且还比之前更加重要。
当然,早已固化的官僚政府也认为让一个各方面都符合这个岗位人事条件以及履历足够过硬的人来主持也同样很有必要。
于是,新的也是正式的总督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考察、提议以及平衡之后产生了。
这个人就是吕大器。
吕大器虽然比袁继咸晚中了三年进士,但却要年长袁继咸几岁,并且在官场中也出名的更早,甚至在崇祯十年(1637)就因军功得到了崇祯的奖赏。后来也早早就升任了右佥都御史去巡抚甘肃并在任上主持平定了西部边地叛乱,以知兵闻天下。
自去年三月始,饱受赞誉的吕大器更是总督了保定、河北和山东的军务,其直接管辖的部队也是此番北虏入关过程中唯一没有遭受什么损失的。
尽管这个表现也不能因此说好,但在其他大吏们的普遍无能和惨重损失面前,倒也很有点鹤立鸡群之感,至少崇祯是认可的。
不过,大明政府以及袁继咸本人觉得由吕大器来正式出任总督很正常,并不代表李平也这么认为。
突然的换将,尤其是在袁继咸还干的不赖的情况下换将,这绝对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
李平回汉阳了解张献忠的情况,结果被派到武昌的杨明却先给他发来了这么一个信息,李平当时就懵圈了。
然而令他更懵的是,与更换总督通知一同到武昌的竟然还有崇祯皇帝亲自下达的要求左良玉抓捕其部将王允成并诛杀的命令。
说白了就是得有人为当初沿江大掠并威逼南京负责,朝廷需要保存威严,不能当什么事都没发生。
而这个要承担责任的也当然不可能是左良玉。
大明政府还没有完全傻掉。
那么,闹的最凶并攻破了己方城池实施抢掠还几乎兵临南京城下的王允成就得把屎盆子全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