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我……我要将她碎万段,满门抄斩。」
方宇吁了口长气,登时放心:「皇上不再认她是太后,这老臭女人不论做什么坏事,给我知道了,他也不会杀我灭口。」
康熙提刀又在首上剁上一阵,一时气愤难禁,便欲传呼侍卫,将太后看押起来审问,转念一想:「父皇未死,却在五台山出家,这是何等大事?一有泄漏,天下官民群相耸动,我可万万卤莽不得。」
便说道:「小桂子,明儿一早,我便跟你去五台山查明真相。」
方宇应道:「是!」心中大喜,得和皇帝同行,到五台山去走一遭,比之闷在京城里自是好玩得多了。
但康熙可远比方宇见识明白,思虑周详,随即想到皇帝出巡,十分隆重,至少也得筹备布置好几个月,沿途百官预备接驾保护,大费周章,决不能说走便走;
又想自己年幼,亲政未久,朝中王公大臣未附,倘若太后乘着自己出京之机夺政篡权,废了自己,另立新君,是可虑;
又如父皇其实已死,或者虽然尚在人世,却不在五台山上,自己大张旗鼓的上山朝见,要是未能见到,不但为天下所笑,抑且是贻笑后世。
他想了一会,摇头道:「不行,我不能随便出京。小桂子,你给我走一遭罢。」
方宇颇感失望,道:「我一个去?」
康熙道:「你一个人去。侍得探查明白,父皇确是在五台山上,我在京里又布置好了对付那的法子,咱二人再一同上山,以策万全。」
方宇心想皇帝既决定对付太后,自己去五台山探访,自是义不容辞,说道:「好,我就去五台山。」
康熙道:「我大清规矩,太监不能出京,除非是随我同去。好在你本来不是太监。小桂子,你以后不做太监了,还是做侍卫罢。
不过宫里朝里的人都已认得你,忽然不做太监,大家会十分奇怪。嗯,我可对人宣称,为了擒拿鳌拜,你奉我之命,假扮太监,现下元凶已除,自然不能老是假扮下去。小桂子,将来你读点书,我封你做个大官儿。」
方宇道:「好啊!只不过我一见书本子就头痛。我少读点书,你封我的官儿,也就小些好了。」
康熙坐在桌前,提起笔来,给父皇写信,禀明自己不孝,直至此刻方知父皇尚在人世,民中欢喜逾恒,即日便上山来,恭迎圣驾回宫,重理万机,而儿子亦得重接亲颜,写得几行字。
康熙忽想:「这封信要是落入旁人手中,那可大大不妥。小桂子倘若给人擒获或者杀死,这信就给人搜去了。」
他拿起了那页写了半张的信纸,在烛火上烧了,又提笔写道:「敕令御前侍卫副总管钦赐黄马褂方宇前赴五台山一带公干,各省文武官员受命调遣,钦此。」
写毕,盖了御宝,交给方宇,笑道:「我封了你一个官儿,你瞧是什么。」
方宇睁大了眼,只识得自己的名字,和「五、一、文」三个字,一共六个字,而「韦」字和「宝」字也跟「小」字上下相凑才识得,要是分开,就认不准了。
方宇摇头道:「不识得是什么官。是皇上亲封的,总不会是小官罢?」
康熙笑着将那道敕令读了一遍。
方宇伸了伸舌头,道:「是御前侍卫副总管,厉害,厉害,还赏穿黄马褂呢。」
康熙微笑道:「多隆虽是总管,可没黄马褂穿。你这事如能办得妥当,回宫后再升你的官。只不过你年纪太小,官儿太大了不像样,咱们慢慢来。」
方宇道:「官大官小,
我也不在乎,只要常常能跟你见面,那就很好了。」
康熙又喜又悲,说道:「你此去一切小心,行事务须万分机密。这道敕令,如不是万不得已,不可取出来让人见到。这就去罢!」
方宇向康熙告别,见东方已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