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九章 博士论文选题(2 / 3)

为自己有个舅舅在太古集团工作,他请自己帮忙,看看怎么才能联系上京城的地储中心。

李达康又说,自己在前几天,知道翟青琳曾在地储中心工作过,所以想通过她去询问一下地储中心的情况。

只是自己和翟老师不熟,之前的交情也不够,这才想对她示个好,于是带她出来参加今天的聚会,只是没想到,今天竟会出现今天这档子事。

“地储中心?”

听过李达康八分是真只有两分是假的解释后,李诚斌其他到没说啥,只是听到“地储中心”这四个字,他才停下脚步。

老李扭头对李达康笑道:

“走,达康,咱们回宿舍区,有几句话我想和你说一下。”

“哦?”

其实到了今天,李诚斌的东西已经全部搬走了,连他的床铺都在昨天时候被宿管收走,所以李达康真不知道他还想回宿舍说啥。

“达康,上次我说的事你有没有考虑过呀?到水木去,好歹先拿下这个博士学位再说。”

“啊?!”

李达康当时就愣了,心说上次你不还说一切都还没定吗?

只是让我先有这个心理准备,怎么今天又旧话重提?

并且好像还劝我一定要去的样子?

见到李达康的迷惑,李诚斌缓缓解释道:

“达康啊,你的那篇文章,主要是在论述土地财政和城镇化的关系,我是可以这样理解吧?”

李达康微微点头,然后笑道:“呵呵,那不是我的文章,李大哥,现在是我俩合著的文章。”

李诚斌笑着摇摇头:“什么合著,托你的福,允许我帮你打打下手,达康啊,我也不瞒你,你这篇文章,”

老李手往上头指指:

“看了好几遍,现在上头是非常重视,你应该知道当年的税改吧,前几天有人还跟我说,当年推行税改,倒是忽略你文章提出了的问题了,现在看了你的文章,倒是觉得有必要补上这一课了。”

“哦?!”

听了李诚斌的话以后,李达康陷入思考,他的大脑高速运转,努力想弄清老李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花了大概5分钟时间,李达康隐隐捕捉到了点什么。

他先回忆自己文章这部分的内容:

咱们国家城市化模式的大突破,应该是起始于八十年代。考虑到在当时,依靠农业部门为国家的工业化积累的模式,已经有点难以为继了。

于是开始改革,成立经济特区,特区也开始学习包括香江等一些城市的经验,尝试通过出让城市土地使用权,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从此开创了一条以土地为信用基础,积累城市化原始资本的独特道路。而这个这就是后世大家耳熟能详的“土地财政”,也是李达康那篇王炸文章的重点内容。

只不过在当时的时候,这部分的占比很小,当时的税改,其实极大地压缩了地方政府的税收分成比例,但却将当时规模还很少的土地收益,划给了地方。

正是这个带点不经意的划分,其实就奠定“土地财政”的制度基础。

并且当时没有人能想到,当年这个不经意的划分,竟给咱们国家带来如此大的巨变。

好的方面:税收分成大减的地方不仅没有衰落,反而迅速成长。

急剧膨胀“土地财政”,不仅帮助咱们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最基本的积累。城市基础设施不仅逐步还清欠账,甚至还有部分超前(高铁、机场、行政中心)。成百上千的城市,排山倒海般崛起。

不夸张的说,无论城市化的速度还是规模,都超过了当初之初最大胆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