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妄想,疑病妄想等,尤以被害妄想最为多见。
即怀疑他人对自己有不良企图,背后使坏,之后会出现更加具体的病态推理和判断。怀疑他人迫害自己,如遭人暗算、财产被劫、被人强奸,担心他人在其水中、饭中下毒、在家中安装窃听器等。
患者往往处于恐惧状态,为对抗这些被迫害的感觉,甚至会采取失常行为,如拒食、拒水、与外界断绝联系等。
偏执型患者的妄想具有隐蔽、不肯暴露的特点,受这种妄想内容的支配,容易产生极端行为,对他人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伤害。
“我很大程度认为,这是由于幼年时期邓明杰被绑架虐待的经历刺激大脑,造成的后天性精神疾病。根据自我防御机制,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或恐惧时,会无意识地激活。”
“他认为那次的绑架是针对他有预谋的行为,他采取了否认、合理化、压抑等防御机制,极度地歪曲现实,产生偏执妄想,无意识地掩盖自己的犯罪行为,认为自己是被迫害的对象……”
“可是邓明杰在被抓后供述前后一致,回答问题切题,思维还算清晰,这怎么解释?”刑警朱涛一头雾水。
方晴从位置上站了起来:“这其实是对精神病人的误解。精神病人除了有精神病的异常表现之外,也可以保留有大量正常的精神活动能力。”
“鉴定主要从其大量的正常现象中,寻找和辨认出异常的疾病症状和征象,而不是只看到人体正常功能的存在,而忽视异常表现。区别精神病人和正常人关键不在于强调他有正常精神活动的一面,而在于是否有足够事实证明他有精神病理现象存在。”
“正如,一个心脏病人,不能因为他的心脏还能够正常跳动,而忽视心脏病的其他征象,便否定他有心脏病;同样,一个心脏病人,不能因为他的其他器官都是好的,就否认他是一个病人。”
在一些涉及精神病人的案件中,在当事人是否有病的问题上,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分歧。
非专业人员认为精神病人不可能或不应该有正常的行为,如杀人后逃避围捕,审讯过程中能够前后供述一致,庭审时回答问题切题,思维清晰,这其实是对“精神病人”概念的错误理解。